欢迎访问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农业农村局 官方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政策文件 返回  
济源市农牧局关于济源市2019年小麦中后期管理的意见
发布日期:2019-08-05 17:31:00      来源:      作者:     
 
 

 

各镇(街道)农业服务部门,局属各科室、各单位:

目前,我市小麦陆续进入拔节孕穗期,拔节—成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抓好中后期管理,对增粒、增重、夺取小麦丰产丰收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当前小麦生产形势

2月下旬至3月底,全市基本无有效降水,累计降水量仅0.7mm,较常年同期偏少28mm左右;平均气温10.7℃,较常年同期偏高3℃左右。而此时小麦已进入快速生长阶段,需水量增大;加之气温升高,地面蒸发量大,土壤失墒快,部分麦田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旱象,特别是无水浇条件的山岭区,旱情相对比较严重。489日,全市普降小雨,西北部山区大雨,全市平均降水量达8mm,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对促进小麦生长非常有利

据农技部门拔节期调查,全市麦田一、二类苗面积占83.1%,较返青期增加19.3%;三类苗占16.9%,较返青期减少5.9%。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部分麦田旱情显现。如果近期持续无降水,旱情将会有所加重。二是小麦病虫害呈多发、普发、叠发、重发趋势,危害严重,防治任务较重。三是中后期气候不确定因素较多,小麦遭遇冻害、倒伏、干热风的潜在威胁较大。

二、落实关键技术措施

根据当前小麦生产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小麦中后期生长特点,在小麦管理上要突出抓好以灌浆水、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为重点的中后期麦田管理工作。

(一)科学进行肥水调控对有脱肥症状及受冻的麦田,要及时开展叶面喷肥,延长叶片功能期及灌浆时间,防御麦株早衰,提高小麦粒重。对抽穗以后土壤墒情不足的麦田,要适时浇好灌浆水,灌浆水以扬花后10-12天为宜。浇水不能过晚,以防小麦灌浆已满,头重脚轻引起倒伏。浇水时切忌大水漫灌,做到有风停浇、无风抢浇,避免浇后遇大风发生倒伏,降低小麦产量和品质,要避免浇麦黄水。

(二)加大重大病虫防控力度。小麦中后期要高度重视以赤霉病、白粉病、麦穗蚜等为重点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加大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力度。小麦赤霉病可根据小麦扬花情况,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见花打药”的防治策略,实行科学防控,确保防在病害发生流行前;同时要统筹兼顾白粉病、吸浆虫、穗蚜等病虫害防治,推行防病治虫和控旺防衰相结合,做到一喷多效。

(三)及时开展防灾减灾。小麦生长后期气候不确定因素较多,风险较大,市镇两级农业服务部门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积极应对干热风、高温、强降雨、大风等极端天气,落实好防灾抗灾减灾措施,减轻灾害损失。

(四)搞好优质小麦管理。要切实抓好优质小麦后期管理,保证产量和品质。对强筋小麦,生育后期一般不再灌水,若麦田植株呈现明显旱象,宜在齐穗至开花期进行灌水,后期进行叶面喷氮,提高品质。抽穗扬花期要重点抓好赤霉病、穗蚜等病虫害的防控工作。在蜡熟末期收获,收获时严格按品种单收、单打、单储,防止混杂降低优质小麦商品等级。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技术服务

小麦丰收,对于实现全年粮食目标、农民持续增收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距小麦收获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抓好当前及今后的麦田管理,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也是确保全市粮食总产实现的关键。各镇(街道)农业服务部门、局属各有关单位(科室)务必认清当前小麦生产形势,组织一切力量抓好麦田中后期管理工作,为夺取小麦丰收打好基础。

(一)组织领导到位。市镇两级农业服务部门务必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把中后期麦田管理工作做为当前的大事来抓,及早动手,周密布署,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二)宣传培训到位。通过开展电视讲座、技术培训、发放明白纸、服务热线、网络、短信、微信等多种方法和形式加大技术宣传力度,提高关键技术知晓率和到位率。充分发挥好各类小麦示范田和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作用,带动群众科学开展中后期麦田管理。

(三)服务指导到位。要深入开展技术人员科技扶贫服务行动、“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活动、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等,充分发挥农技人员的作用,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好病虫害的调查工作,科学制定出具体的技术意见。产业专家要分片包干,明确责任,深入一线,服务督导,努力把技术意见变成农民群众的实际行动,确保全市麦田中后期管理工作有序、顺利开展,夺取今年夏粮丰收。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农业农村局  单位地址: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第二行政区二号楼
电话:0391-6633271  传真:0391-6633265  邮箱地址:jysfqnyncj@163.com
豫ICP备2022021901号-1  网站标识码:4190010042  豫公网安备41900102410956号  举报投诉  

河南省网络辟谣平台    济源示范区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