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05692069/2023-00057
有 效 性:
有效
发文机关:
农业农村局
发文字号:
济管办〔2023〕1号
标  题: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的通知
成文日期:
2023-05-08
发布日期:
2023-05-18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的通知

开发区管理办公室,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管委会各部门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已经示范区管委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358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里面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强调要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坚定不移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截至“十三五”末,济源示范区耕地保有总量总面积48.61万亩,“十三五”期间,新增高标准农田面积19.18万亩,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达到26.01万亩,高标准农田率53.5%

1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

2015年末

2020年末

耕地面积(万亩)

68.5

48.61

高标准农田面积(万亩)

6.83

26.01

高标准农田率(%

9.97

53.5

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万亩)

2

10

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的通知》(豫政办〔2022872021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有关规定,编制《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依据。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及大中型灌区为重点,结合济源蔬菜制种、烟叶等特色产业,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新建和提升并进,数量、质量和生态并举,建设、管理和保护并重,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集聚力量,整合资金,全力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现代化高标准农田,为加快实现济源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规划20212030年期间,济源示范区新发展高标准农田面积7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8万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万亩,高标准农田总面积累计达到33.01万亩。

规划实施后,预测到2025年高标准农田率达到63.8%,实现粮食生产功能区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到2030年,高标准农田率达到67.9%,高效节水灌溉率达到48.5%

2 高标准农田发展目标

水平年

高标准农田面积

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高标准

农田

总面积

(万亩)

新增

(万亩)

改善

提升

(万亩)

高标准

农田率

%

高效节水

灌溉

总面积

(万亩)

新增

(万亩)

高效节水灌溉率(%

2020

26.01



53.5

10


38.4

2025

31.01

5

3

63.8

14

4

45.2

2030

33.01

2

5

67.9

16

2

48.5

第一章 建设形势

济源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地理位置在北纬3454分至3517分,东经11202分至11245分之间,北依太行山,于山西晋城、阳城交界,南临黄河,与新安、孟津隔河相望,东与沁阳、孟州两市接壤,西踞王屋,与山西垣曲毗邻,土地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境内二广高速、荷宝高速、济阳高速、沿太行高速贯穿而过,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是国家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

一、耕地现状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公布数据,济源示范区耕地总面积48.61万亩,其中水田2.25亩、水浇地21.91万亩,占45.08%;旱地26.70万亩,占54.92%。地域分布上,全区耕地主要分布于轵城镇、克井镇、五龙口镇、邵原镇、梨林镇、大峪镇、王屋镇等7个乡镇,约占全区耕地的74.27%

2021全区粮食播种面积66.13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32.73万亩,玉米种植面积30.08万亩,油料种植面积1.25万亩,棉花种植面积0.20万亩,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7.54万亩。全年粮食产量23.54万吨,棉花产量154吨,油料产量3261吨,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2.52万吨。

二、建设成效

(一)灌溉设施配套完善。“十二五”以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共实施完成新打机井987眼,提灌站53座,田间道路42.5万米,灌排渠道27.9万米,桥涵闸113个,小型集雨设施244座,塘堰坝19座,农田台区349个。高标准农田内配套水源工程、灌溉渠道、灌溉管网,各类灌溉设施齐全,有效解决群众灌溉难问题。

(二)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完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巩固和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济源粮食年年丰收,粮食总产量由2015年的2.25亿公斤增加至2021年的2.35亿公斤。

(三)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高标准农田通过集中连片开展田块整治、灌溉渠管、田间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等措施,解决了耕地碎片化、灌溉困难、耕作机械通行不畅等问题,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推动了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四)转变了农田经营方式。高标准农田完善的生产设施,提升了粮食产量,亩均收入的提高,调动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农田的积极性,通过流转、托管等方式引领规模化经营发展。

(五)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坚持以构建和完善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为着力点,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根本目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优质粮油、高效园艺、优质果品、优质水产品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通过改善生产条件,改良土壤,引进良种,推广新技术、新工艺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田产出率,提高了农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六)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农田灌排工程项目的配套完善,提高了防洪除涝能力和灌溉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农田林网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林网覆盖率,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增强了土壤保水、保肥、通气能力,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通过推广良种良法、节水灌溉,减少了农业生产投入品的使用,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增加,农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三、主要问题

(一)建设任务仍然艰巨截至2020年底,济源示范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26.01万亩,仅占全区耕地面积的53.5%,尚不及全省60.6%的平均数,大部分耕地仍然存在着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耕地质量不高、田块细碎化、生态防护水平低等问题。按照《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到2025年济源新建高标准农田面积5万亩,到2030年济源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达到33.01万亩的目标要求,现有高标准农田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质量等级,都不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亟待多措并举、多方参与、共同发力、协同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改造提升需求迫切长期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在规划布局、建设标准、建设内容、资金使用、组织实施等各方面要求不尽一致,亩均投入标准偏低,工程设施基本达到使用年限,特别是与现阶段高标准农田规划设计理念、标准、要求及智慧农业等还存在不小差距,体现在高标准农田灌溉保障能力不高、高效节水灌溉覆盖率不高、科技化种田程度仍然较低,对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区的改造提升已迫在眉睫。

(三)水资源承载能力不足一是时空分布不均。济源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干湿明显,全年降雨多集中在夏末秋初,夏季易涝,春秋季易干旱。二是水资源总量不足。济源示范区耕地48.61万亩,水浇地面积21.91万亩,农田灌溉率45.1%。济源示范区2020年农业用水量为1.19亿立方米,扣除牧渔用水后,亩均灌溉用水量为322立方米。三是地域分布不均衡。济源地处西部太行山区,地形具有明显多样性,东部为倾斜平原区,西部为浅山区,平原区水资源可利用量远大于山区可利用量。

(四)绿色发展水平急需提升一是土地资源占用过多,在高标准农田项目设计、施工各环节,未能充分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存在道路、林网、渠道等不合理,过多占用土地资源,造成耕地减少。二是节水灌溉发展不充分。特别是2018年机构改革前,多部门投入建设的高标准农田,受投资标准、行业标准等制约,约50%左右的建设项目未达到节水灌溉的基本标准要求。三是绿色建设管理措施融合发展不足。工程、农艺、管理等与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等措施的有效融合不够,一些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仍然沿用传统粗放的生产方式,资源消耗强度大,耕地质量提升不明显,支撑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五)建设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建设管理的标准化体系不完善。与济源示范区高标准农田相适应的建设标准、规划设计标准、施工定额标准、维修养护标准、竣工验收标准、运行管护标准、质量监测监督标准、建设档案标准、效益评价标准等尚不完善。二是工程建设监管能力尚有短板,工程运行管理能力有待加强,监管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建立健全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实时查询、对比、统计、分析,系统尚不健全,不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能作用。三是农田建设管护体系亟待加强。高标准农田项目移交后,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后期管护。但实际操作中,存在田间工程设施产权还不清晰,高标准农田信息管理系统还不健全,建后管护责任和措施还没到位,工程建后管护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管护资金不落实等普遍问题,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设施效益的持续发挥。

(六)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示范区常住人口为727265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41624人占19.47%1559岁人口为449915人占61.86%60岁及以上人口为135726人占18.66%,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27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9.68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7.4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是济源示范区今后面临的发展趋势,农村劳动力急剧减少,“非耕地”化现象严重,尤其是西部浅山区耕地田块小、零散,土地集约化程度低,大型机械难以耕作,耕地保有数量不断减少。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高标准农田覆盖面,可有效促进农民耕作意愿,促进农业稳定发展需要。

(七)亩均投资水平偏低一是近年来人工费用、材料价格明显上涨,亩均投资标准内实际可修建的工程数量减少;二是智能化农业设施推广应用,极大的推进了农业现代化生产,但智能化设备单价较高,大面积普及困难;三是济源山丘区面积大,尚未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区域,田坎零散、质量低、严重缺水,需建设的配套设施数量多。

四、有利条件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受到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系统部署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2014号)提出,“切实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牢牢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

《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济政〔20215号),明确“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与提质并重,持续改善农田水利、气象等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重要任务。

(二)建管体制更加规范高效。项目推动机制进一步强化,部门协调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构建集中统一高效的管理机制、理顺农田灌溉设施建管机制、建立管护长效机制和多元投入机制。项目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初步构建较为完备的农田建设政策制度体系。

(三)探索积累了建设经验。“十三五”时期,尤其是2019年机构改革以来,农田建设管理体制重塑,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通过示范引导、实施方式创新等,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易操作,能推广的改革成果,为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路径借鉴。一是率先开展“先建后补”打造高标准农田“升级版”。二是开展不同形式的建设管理实施方式创新。通过以奖代补、政府购买服务、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及地方债等形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领域,建设管理一体化、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商业保险等实施方式得到有益尝试,开辟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新路径。三是坚持建管并重,注重发挥效益。实现机井设施与高压配套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移交,理顺了高标准农田电力设施建管体制。

(四)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受到高度评价。高标准农田完善的基础实施,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降低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增加收益,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增强,农民群众普遍欢迎。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不断被群众认知,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及大中型灌区为重点,坚持示范区组织实施、镇(街道)共同协调、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在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统领中,科学配置全流域水资源,统筹水土保持与高效旱作农业发展,加大农业节水力度,新建和提升并进,数量、质量和生态并举,建设、管理和保护并重,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率利用,集聚力量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现代化高标准农田,筑牢粮食安全阵地,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济源示范区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2万亩左右、粮食总产稳定在2.3亿公斤以上”的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稳定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以现代化农田发展为导向,依据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水资源利用、种植业发展、乡村振兴等相关专项规划,科学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大中型灌区建设高标准农田,筑牢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阵地。

(二)建改并举、注重质量。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在保质保量完成新增高标准农田任务的基础上,有序安排已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查漏补缺,切实解决部分已建高标准农田设施不配套、工程老化、建设标准低等问题,有效提升高标准农田质量。

(三)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切实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加强政府投入保障,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和各类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形成共谋一碗粮、共抓一块田的工作合力。

(四)绿色生态、土壤健康。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切实加强水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防止土壤污染,通过工程建设和土壤改良等措施,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田生态,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分类施策、综合配套。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农业生产特征及影响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因地制宜确定建设重点与内容,统筹推进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治理,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实现综合配套,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

(六)建管并重、良性运行。加强工程建设和利用评价,把工程运行管护和利用保护摆在与工程建设同等重要位置,确保建设成效。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健全运行管护机制,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经费,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强化长期跟踪监测,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七)依法严管、良田粮用。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实行严格保护,全面上图入库,强化用途管控,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强化高标准农田产能目标监测与评价。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种粮激励政策,引导高标准农田集中用于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生产。

三、规划范围

根据济源示范区耕地分布和已建成高标准农田现状,选择坡头、王屋、大峪、梨林、五龙口、轵城6个镇及玉泉1个街道,作为本次规划范围。规划建设优先选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及引沁济蟒、广利大中型灌区有效灌溉范围内,同时避让城镇开发边界。

四、建设目标

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8项建设内容,着力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形成一批“一季千斤、两季吨粮”的高产稳产粮田。

(一)总目标

3 高标准建设规划目标(20212030年)

目标值

2020年现状

2025

2030

高标准农田建设(万亩)

累计建成面积

26.01

31.01

33.01

约束性

改造提升面积


3

5

约束性

高效节水灌溉(万亩)

10

14

16

预期性

农田宜机化率(%

87

92

95

预期性

4等以上耕地比例(%

70.3

73.3

76.3

预期性

农田林网防护比例(%

90

92

95

预期性

20212030规划期内,新建高标准农田7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8万亩,高标准农田总面积累计达到33.01万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万亩。

预期到2030年,通过持续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保有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数字农田、绿色农田建设模式进一步普及,支撑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更高层次、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二)分期目标

本规划分两个“五年”规划期实施,20212025年“十四五为第一个规划期,20262030年“十五五为第二个规划期。

十四五”期间,新建高标准农田面积5万亩,改造提升3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万亩,到2025年末,高标准农田总面积累计达到31.01万亩,实现粮食生产功能区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其中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4万亩。

十五五”期间,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改造提升5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到2030年末,高标准农田总面积累计达到33.01万亩,其中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6万亩。

五、具体目标

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涉及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目标。

(一)田。通过合理归并和平整土地,坡耕地田坎修筑,实现田块规模适度、集中连片、田面平整,耕作层厚度适宜,山地丘陵区梯田化率提高,大中型农业机械耕作率显著提高。

(二)土。通过培肥改良,实现土壤通透性能好、保水保肥能力强、酸碱平衡,有机质和营养元素丰富,着力提高耕地内在质量和产出能力。平原区耕地普遍达到亩均一季千斤,两季一吨。

(三)水。通过加强田间灌排设施建设和推进高效节水灌溉,提高灌溉保证率、用水效率和农田防洪排涝标准,实现旱涝保收。

(四)路。通过田间道(机耕路)和生产路建设、桥涵配套,合理增加路面宽度,提高道路的荷载标准和通达度,满足农机作业、生产物流要求。

(五)林。通过农田林网、岸坡防护、沟道治理等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田防御风沙灾害和防止水土流失能力。

(六)电。通过完善农田电网、配套相应的输配电设施,确保农田用电设施电力需求,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

(七)技。通过工程措施与农艺技术相结合,搭建农业物联网平台,推广数字农业、良种良法、病虫害绿色防控、节水节肥减药等技术,提高农田可持续利用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

(八)管。通过上图入库和全程管理,落实建后管护主体和责任、管护资金,完善管护机制,确保建成的工程设施项项有人管、件件有落实,高标准农田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第三章 水土资源承载能力

一、耕地资源条件

(一)耕地资源趋紧。济源处于太行山复背斜南缘,山丘区面积1340平方公里,占济源面积的88%。根据济源示范区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数据,济源耕地面积48.61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668亩,仅为河南省人均耕地面积0.978亩的68.3%,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59亩的49.1%。济源近年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为提高耕地收入,种植结构多样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长趋势明显,对粮食产能的压力逐渐凸显。稳定、巩固粮食产能,是对高标准农田的新要求。

(二)耕地质量不高。济源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3.960。其中4等以上耕地面积34.18万亩,占比70.32%。平原区耕地质量已基本达到4等以上,但山区4等以上耕地较少,耕地质量不高,改善提升任务重。

(三)保供有空间。规划到2030年新建高标准农田面积7万亩,保障2.3亿公斤的粮食生产能力,高标准农田率由2020年的53.5%提高到67.9%,大部分位于平原浅丘区,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水资源条件

(一)水资源总量和可利用量

水资源总量:济源示范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5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7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27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0.39亿立方米。

水资源可利用量:济源示范区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3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1.0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46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0.23亿立方米。

(二)农业用水量

济源示范区1999年至2020年农业平均用水量为1.30亿立方米,其中最小用水量为0.912亿立方米,最大使用量为1.671亿立方米。P50%灌溉用水量为1.272亿立方米,P75%灌溉用水量为1.495亿立方米。

4 济源农业用水量统计表 单位:亿立方米

年份

用水量

农业

工业

生活

生态

合计

1999

1.671

0.514

0.198


2.383

2000

1.102

0.783

0.151


2.035

2001

1.381

0.552

0.190


2.122

2002

1.570

0.550

0.200


2.310

2003

1.003

0.478

0.230


1.710

2004

1.450

0.569

0.252


2.271

2005

1.545

0.591

0.314


2.500

2006

1.412

0.494

0.316


2.222

2007

1.239

0.574

0.355


2.168

2008

1.267

0.620

0.265


2.152

2009

1.397

0.689

0.287


2.363

2010

1.577

0.604

0.269


2.450

2011

1.050

0.708

0.289


2.047

2012

1.495

0.790

0.361


2.647

2013

1.624

0.635

0.636


2.621

2014

1.039

0.711

0.409


2.160

2015

1.272

0.610

0.555


2.436

2016

0.912

0.656

0.549


2.117

2017

1.127

0.691

0.672


2.490

2018

1.139

0.698

0.838


2.674

2019

1.208

0.653

0.534

0.426

2.820

2020

1.185

0.620

0.450

0.549

2.804

平均

1.303

0.627

0.378

0.488

2.341

注:数据来源为《河南省水资源公报》

(三)现状用水水平

2020年济源示范区已经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26.0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38%。灌溉水利用系数0.59,复种指数190%,种植结构比例88:12

(四)需求分析

按照《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到2030年济源累计发展高标准农田面积33.01万亩,提升8万亩,保障2.3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等目标要求分析。

5 定额法测算需水量表

水平年

亩均综合定额(亩/立方米

高标准农田

面积(亩)

需水量(亿立方米

P50%

P75%

P50%

P75%

2025

328.6

416.7

31.01

1.02

1.29

2030

327.0

414.6

33.01

1.08

1.37

(五)潜力分析

若到2025年,规划发展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到31.01万亩(新增5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到14万亩(新增4万亩),P50%灌溉保证率下灌溉用水量1.02亿立方米(亩均328.6立方米),余水量0.252亿立方米;P75%灌溉保证率下灌溉需水1.29亿立方米(亩均416.7立方米),余水量0.205亿立方米。

若到2030年,规划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3.01万亩(新增2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万亩(新增2万亩),P50%灌溉保证率下灌溉需水量1.08亿立方米,余水量0.192亿立方米,P75%灌溉保证率下灌溉需水量1.37亿立方米,余水量0.125亿立方米。

(六)供需分析

综上分析,按照旱涝保收和稳定保障2.3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的要求,在充分挖掘节水潜力,将《规划》期内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面积全部发展为节水灌溉,同时分区优化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型式之间的结构比例情形下,规划水平年P75%年型水资源可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灌溉使用。

按照口粮绝对安全的要求,通过提高水量配置及调整分区种植结构比例,适度开展轮耕休作等措施,合理发展旱作农业,干旱缺水地区修建雨水池、窖及小型排蓄塘坝等开源节水工程,提高水资源保证率。

(七)规划期节水能力评价

1.2020年现状年发展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面积26.01万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9

2.预期到2025年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1.01万亩,节水能力达到600立方米,节水灌溉率达到63.9%,亩均节水19.8立方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05

3.预期到2030年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3.01万亩,节水能力达到696.3万立方米,节水灌溉率达到68.0%,亩均节水21.1立方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08

第四章 建设内容和标准

一、建设内容

(一)平整农田地块。根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作物种类、机械作业、节水灌溉与排水效率等因素,合理确定田块的长度、宽度和平整度,满足机械化作业、节水灌溉、排水的需要。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因地制宜修筑梯田,增强农田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平原区中型以上农机综合作业率应达到100%,山丘区应达到90%以上。

(二)提升土壤质量。采用农艺、生物等措施,对田间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后的耕地进行土壤改良、地力培肥,达到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和环境质量标准。退化土壤治理应采取物理、化学、生物和工程等综合治理措施。土壤板结治理时,可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适度深耕、施用具有松土功能的土壤调理剂、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障碍土层改良,主要通过机械深耕、深松、土壤调理等措施进行改良;土壤培肥主要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科学施用化肥等农艺和生物措施,使耕地基础地力保持或持续提高,使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当地中值以上水平。建成后,高标准农田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原区一般不低于每公斤15、山地丘陵区一般不低于每公斤12,土壤pH值一般保持在6.07.5,耕地质量等级平原区宜达到4等以上,山地丘陵区宜达到5等以上。

(三)设施水利。以旱涝保收为重点,灌溉与排水并重,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并进,统筹布局灌排体系。水源建设优先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浅层地下水,严格控制开采深层地下水。平原区推广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运用的模式,山丘区推广“五小水利工程”拦蓄雨洪资源互为补充工程模式;田间灌溉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及水稻控制灌溉、沟畦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排水工程建设系统完整,田内沟渠与田外排水通道互联互通、灌溉与排水沟渠统筹布局。建成后,灌溉保证率达到75%以上,田间工程配套率达到100%,排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产出率明显提高。

(四)通达田间道路。统筹衔接田、水、林、电、路、村规划,优化机耕路、生产路布局,满足农田机械化的要求。整修和新建机耕路、生产路,配套建设农机下田(地)坡道、桥涵等附属设施,提高农机作业便捷度。建成后,田间道路直接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例,平原区达到100%,丘陵区达到90%以上,满足农机作业、农业物资运输等农业生产活动的要求。

(五)保护农田生态。根据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进行合理布局,与田块、沟渠、道路等工程相结合,与村庄环境相协调,完善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体系。农田防护林网应结合周边已营造生态林、防护林、环村林等统筹布置。优化防护林树种结构,新建、修复农田林网,以优良本土乔木树种为主;在水土流失易发区,合理修筑岸坡防护、沟道治理、坡面防护等设施,提高水土保持和防洪能力;充分利用现有沟、塘、渠等,建设生态缓冲带、生态沟渠、地表径流积蓄与再利用设施,拦截和消纳农田退水中各类污染物,增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成后,受到有效防护的农田面积比例应不低于90%,农田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

(六)配套农田电力。对适合电力灌排和信息化管理的农田,架设高压和低压输电线路,配套建设变配电设施,为泵站、机井以及信息化平台等提供电力保障。建成后,实现农田机井、泵站等供电设施完善,电力系统安装与运行符合相关标准,用电质量和安全水平得到提高。

(七)推广农田科技。按照现代化农田建设的要求,以数字农田建设为导向,吸收引进和大力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实用技术,加强工程建设与农机农艺技术的集成和应用,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提升农田信息化、农田生产设施智能化。集成推广应用作物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病虫害安全高效防控技术、气象灾害防御技术、高效农业规模化生产技术、循环利用和节本增效新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构建农田科技应用体系。建成后,农作物优良种子、农田节水灌溉、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推广普及率均达100%。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和农机全程作业普及率应达到90%

(八)农田设施管护。按照建管并重的要求,项目建设与工程管护体制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落实。严格落实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责任制度,明确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义务,落实管护人员、经费和措施。建立奖补机制,引导和激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涉农企业和村组集体等参与高标准农田设施的运行管护。建成后,应编制、更新相关图、表、册,完善数据库,设立统一标识,落实保护责任,实行特殊保护,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各项工程设施、设备管养有责,运行安全,高效高能。

二、建设标准

依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的通知》(豫农文202267号)等规定,按照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的总体要求,以构建现代化高标准农田体系为导向,以持续提高粮食产能为中心任务,以标准化建设、现代化装备、智能化应用、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的标准为引领,以农田旱涝保收和宜机化为基础,质量、数量和生态并举,“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综合配套,总体达到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的标准。

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主要工程使用年限一般不宜低于15年,工程质量合格率应达到100%,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不超过8%,灌溉设计保证率不应低于75%,节水灌溉率应达到100%,宜机化率不应低于90%,作物生产能力应大于前三年平均水平、其中平原区年亩均粮食产能应大于1000公斤

(一)五化标准引领

1.标准化建设。依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和豫农文202267等规定,以构建高标准农田现代化标准体系为导向,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设计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竣工验收、统一上图入库的“五统一”为核心,质量、数量和生态并举,总体达到“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要求。

2.现代化装备。以农田装备现代化为导向,充分利用现代装备制造业和IT产业发展成果,推动农田基础设施装配化和农田生产管理设备集成化,夯实农田生产设施现代化和管理手段现代化基础。推动基础设施装配式发展,着力提高基础设施绿色建筑水平,鼓励使用绿色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模块化、结构化组装建筑等(例如蓄水池、桥涵闸、灌排泵站基础、灌溉渠道、输配水管网、管理房舍等),减少占地、宜拆装、节时、节能、省工、省事。推动农田管理手段现代化发展,着力提高农田生产管理设备的自动化、机械化、集成化水平,采用机电一体化泵站、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机电井首部集成化、水泵节能变频、遥感监测、飞机喷防等,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3.智能化应用。以支撑现代农田生产少人化和智能化为导向,充分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发展成果,发挥农田数字赋能的作用,构建空地一体、万物互联的网络空间,提高农田全要素生产率(减少活劳动投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精准生产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农田产出率)。推动农田物联网+体系建设,农田信息化管理、生产作业调度自动化、生产环境预报预警遥测、耕地质量监测等四大系统功能,达到现地感知、远动传输、遥控调度、实时读取,精准决策等智能化应用。

4.规模化经营。以适度规模化经营发展为导向,促进小农户之间承包田自主互换为基础、“四类”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为骨干、其他农耕农事服务主体为补充的农田适度规模化经营发展。

5.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新体制和新机制”的优势,通过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管理、利用保护全过程规范化管理,达到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高水平管理、高效率利用。推进建设管理规范化,抓好设计、施工、工程质量和耕地质量、竣工验收规范化管理;推进运行管理规范化,抓好制度建设、产权明晰、管护责任落实、管护经费保障、运行服务体系等规范化管理;推进农田建后利用保护规范化,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及时划为永久基本农田,树立国家高标标识,统一上图入库,颁发合格证书,实行特殊保护。

(二)保护基本农田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灌溉及排水设施、田间道路、农田防护林等配套建设涉及少量占用或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的,要在项目区内予以补足。

第五章 空间布局和建设任务

一、区域划定

依据自然资源禀赋和国土空间、水资源利用等规划,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粮食保障要求等因素,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区域、限制区域和禁止区域。

(一)重点区域

以大中型灌区及灌溉水资源量丰富为建设重点区域,结合永久基本农田分布,优先选择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大中型灌区耕地灌溉面积范围内的区域。东部平原区以引沁济蟒灌区、广利灌区为重点,包含五龙口镇、梨林镇、轵城镇,西部浅山丘陵区以大峪河、清洛河、砚瓦河、大沟河等有灌溉水来源为重点,包含坡头镇、王屋镇、大峪镇。

(二)限制区域

分布零散、建设高标准农村困难,水资源贫乏区域、水土流失易发区等生态脆弱区域的耕地。北部以五龙口省庄沿沁河向上游区域,包含五龙口镇西北部、克井镇东北部;中部以万阳山以南,西二环以西,秦岭山、仙口河以东,坡头镇佛涧村以北的范围内,主要为南部山区、踏七河流域、五指河流域;西部以沿太行山山脉高山区、沿黄河陡丘陵区。

(三)禁止区域

为严格管控类耕地,生态保护红线内,退耕还林区,河流、湖泊、水库水面及其保护范围等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区包括济源北部沿太行山自然保护区、南部沿黄河湿地保护区。严格管控类耕地包括城镇开发边界内耕地,西至西二环、北至北一环、东至208国道、南至获轵路及各镇(街道)城镇开发边界内耕地。

二、建设分区

根据《济源市土壤》《济源水利区划》,结合济源区域气候、地形地貌、水源、土地利用条件等因素,将济源划分为东部平原区、西部浅山丘陵区2个分区。根据各分区的水土资源禀赋、农业生产特点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制约因素,对各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科学规划。

(一)东部平原区

本区域包括玉泉街道、梨林镇、五龙口镇、轵城镇、克井镇王才庄以南、承留镇李八庄以东,思礼镇万羊山东南,区域面积380平方千米,气候温和、地势较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水利条件较好,是济源工业、农业密集发展区。

区内土壤类型以二潮黄土、垆土、潮垆土为主,灌溉水源以井水、地表水相结合,引沁济蟒灌区、济河灌区、广利灌区、小浪底北岸灌区进行多重覆盖,灌溉保证率较高。耕地质量等级在14之间,高效节水灌溉率21%。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轮作为主,秋季间作套种大豆、花生杂粮。

东部平原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改造提升为主、局部新建为辅,需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农田设施老化、灌溉水利用率低、田间道路、农田排涝体系不完善、生态防护体系不健全,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有较大发展空间。

平原区规划到2030年新发展高标准农田面积3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8万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

(二)西部浅山丘陵区

本区域以轵城镇以南、承留镇李八庄以西、克井镇王才庄以北,包括邵原镇、下冶镇、王屋镇、大峪镇、坡头镇、承留镇、轵城镇、思礼镇、克井镇等部分地区。

区内土壤类型以灰石土、砂石土、褐土性黄土为主,灌溉水源以地表水为主,除逢石河、大峪河、砚瓦河、大沟河等河流两岸滩地灌溉较为方便,剩余大部分耕地位于半山坡及顶部,山高水低,水源不足,灌溉成本较高。

作物种植一年两熟,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轮作为主,春季间作蔬菜制种,秋季种植红薯或间作套种花生杂粮。

西部浅山丘陵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新建为主,力求扩大高标准农田覆盖面,需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本较高,水利用率不高,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不健全,田间道路通达率低,高效节水灌溉发展不充分,存在较大发展潜力。

西部浅山区规划到2030年新发展高标准农田面积4万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

三、分区建设重点

(一)东部平原区

1.灌溉系统。充分发挥已经建成的大中型灌区骨干作用,以引沁济蟒渠、广利渠、小浪底北岸灌区为依托,优先利用沁河水、蟒河水、黄河水等“三个地表水”,既可灌溉农田,又对地下水资源进行有效补充。地表水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不均,不能完全满足农田灌溉要求,需配套井灌水进行补充,适度开采地下水资源,保障中等干旱年农作物用水需求,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75%以上。形成渠道防渗、管灌、喷灌、微灌等工程节水条件及畦灌、沟灌等农艺节水措施100%覆盖,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工程面积达到60%以上的高标准平原粮食主产区。适度规模化推广粮食作物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提升农业种植科技化。

2.排涝工程建设。雨水可经蟒河、沁河河道排除,一般不需要建设排涝泵站。但原有引排水河、沟淤积严重,需要注重引排水河(沟)道疏浚整治。按照排涝设计标准确定的排涝模数进行河(沟)断面校核与设计,以减少水涝灾害保稳产为基本任务,完善排涝体系建设,总体上达到5年一遇排涝标准,一日暴雨三日排除。田间排涝沟道不低于3年一遇排涝标准设防,外排涝沟道应达到510年一遇标准疏通。部分洼地区应结合排涝沟道、河道修筑堤防,并设置移动排涝泵站,防止倒灌农田农作物长期受淹、渍涝受损。

3.田间道路建设。适应大型农机具田间作业要求,田间道路通达度达到100%,机耕路的路面宽度46,生产路的路面宽度控制在3以内。

4.农田防护林网建设。适应农田适度规模化经营发展趋势,在考虑周边生态林、防护林、环村林防护条件的同时,因地制宜,按照1560公顷规划设计网格,有效保护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农田防护林网防护控制率不低于90%

5.农田输配电工程建设。适应农田灌溉、农业机械作业及数字化农田等作业用电需求,与田间道路、农田水利等工程相结合,符合电力系统安装与运行相关标准,保证用电质量和安全。农田高低压电力配套率达到100%

6.科技措施。按照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以数字农田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数字赋能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充分利用农业信息化平台及现有农业生产监测设施,通过完善补充达到网络互联互通、设施设备兼容、数据资源共享、操作程序便捷的标准。农田气象、农田四情监测和耕地质量监测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大力引进、应用、普及良机、良种、良法,科技普及率达到100%

7.农田土壤质量提升。(1)以农田肥沃健康为基本任务,通过23年的持续治理与改良,达到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和环境质量标准。土壤有机质含量不低于每公斤15、土壤pH值一般保持在6.07.5,耕地质量等级应达到4等以上。(2)退化土壤治理应采取物理、化学、生物和工程等综合治理措施。土壤板结治理时,可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适度深耕、施用土壤调理剂、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3)土壤培肥主要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科学施用化肥等农艺和生物措施,使耕地基础地力保持或持续提高,使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当地中值以上水平。

(二)西部浅山丘陵区

1.农田平整建设。以适应农机作业、节水灌溉为基本标准,结合农田灌排体系、林网和田间道路布局,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基本达到中型农机作业的田块要求,宜机化率应达到90%以上。田面平整度水田格田内田面高差应不超过±3厘米,水浇地畦田内田面高差应不超过±5厘米。水田有效土层厚度应达到50厘米以上,耕作层厚度应大于20厘米。水浇地有效土层厚度应达到80厘米以上,耕作层厚度应大于25厘米。地面坡度为525的坡耕地,宜改造成水平梯田,梯田化率不宜低于90%

2.农田水利建设。(1)灌溉工程建设:以旱能浇为基本标准,灌溉设计保证率保障中等干旱年份农作物用水需求。水浇地灌溉设计保证率应达到75%以上。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开发利用各种水资源,满足新建高标准农田灌溉用水需求。优先考虑地表水灌溉,充分发挥已经建成的大中型灌区的灌溉条件,合理布置田间灌溉形式。因地制宜推广“五小水利工程”拦蓄雨洪资源互为补充工程模式。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生产方式,全力进行渠道防渗、管灌、喷灌、微灌及畦灌、沟灌、穴灌等灌溉技术,节水灌溉面积应达到100%。在高山岭区修建一批雨水集蓄,进行喷、滴灌全覆盖的典型示范区,全面推广高效节水灌溉生产方式,管灌、喷灌、微灌工程建设面积应达到40%以上。(2)排涝工程建设,按照涝能排的要求,山区梯田建设以保护田坎防冲为宗旨,完善排涝体系建设,总体上达到5年一遇排涝标准,一日暴雨三日排除。沟坝滩地田间涝沟道应大于3年一遇排涝标准设防。外排涝沟道应达到510年一遇标准疏通。

3.田间道路建设。应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与田、水、林、电、路、村规划相衔接,统筹兼顾,满足中型农机田间作业要求。机耕路的路面宽度4以上,生产路的路面宽度控制在3以内。田间道路直接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例达到90%以上。

4.农田防护林网建设。适应农田适度规模化经营发展趋势,在考虑周边生态林、防护林、环村林防护条件的同时,因地制宜利用道路、防洪沟道、田坎等种植生态防护林、多年生深根乔木,有效保护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农田防护控制率不低于90%。合理修筑岸坡防护、沟道治理、坡面防护等设施,提高水土保持和防洪能力。充分利用现有沟、塘、渠等,建设生态缓冲带、生态沟渠、地表径流积蓄与再利用设施,拦截和消纳农田退水,增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能力。

5.农田输配电工程建设。适应农田灌溉、农业机械作业及数字化农田等作业用电需求,与田间道路、农田水利等工程相结合,符合电力系统安装与运行相关标准,保证用电质量和安全。农田高低压电力配套率应达到100%

6.科技措施。按照农田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以科技措施基础化为导向,以数字农田建设为引领,充分发挥数字赋能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进农田基础设施装配化、集成化、智能化建设,经营管理自动化、智能化。充分利用县域或区域农业信息化平台及现有农业生产监测设施,通过完善补充达到网络互联互通、设施设备兼容、数据资源共享、操作程序便捷适用的标准。农田生产环境和耕地质量监测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大力引进、应用、普及良机、良种、良法,科技普及率达到100%

7.农田土壤质量提升。(1)应根据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规划,因地制宜通过综合措施提高耕地质量。通过23年的持续治理和改良,达到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和环境质量标准。土壤有机质含量山地丘陵区一般不低于每公斤12,土壤pH值一般保持在6.07.5,耕地质量等级应达到5等以上。(2)退化土壤治理应采取物理、化学、生物和工程等综合治理措施。土壤治理时,利用土壤调理剂和有机肥进行改良。改良后土壤pH值应保持在6.0左右;土壤板结治理时,可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适度深耕、施用土壤调理剂、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3)障碍土层改良,主要通过机械深耕、深松、土壤调理等措施进行改良。深耕、深松以打破犁底层为宜,作业深度宜为25厘米50厘米。(4)土壤培肥主要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科学施用化肥等农艺和生物措施,使耕地基础地力保持或持续提高,使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当地中值以上水平。高标准农田应持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四、分期建设任务

基于《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结合济源永久基本农田和两区范围,参考高标准农田发展空间或已实施未达标的数量,兼顾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条件和推广,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分期任务(见附件3)。分期建设任务规划原则:西部浅山区以新建为主,扩大高标准农田覆盖面;东部平原区以新建与提质并重,新建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域间遗漏区,提质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使用时间较久的项目区域。

高标准农田规划项目规划图

2021年规划任务:新建高标准农田2.9万亩,无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2021年王屋镇0.9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位于王屋镇西坪村、林山村、汤洼村、清虚村、庭芳村、大店村、谭庄村、封门村、石匣村、桶沟村,新增建设任务0.9万亩,计划建成年度2021年。2021年坡头镇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位于坡头镇马场、大庄、双堂、清涧、毛岭、马住、留庄村,新增建设任务1万亩,计划建成年度2021年。2021年大峪镇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位于大峪镇大奎岭村、董岭村、草沟村、朝村、王坑村,新增建设任务1万亩,计划建成年度2021年。

2022年规划任务:新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无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2022年济源五龙口镇0.8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位于五龙口镇裴村、河头、王寨、和庄、西窑头、贺坡村,新增建设任务0.88万亩,计划建成年度2022年。2021年济源五龙口镇铂图斯家庭农场0.12万亩先建后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位于五龙口镇休昌村,新增建设任务0.12万亩,计划建成年度2022年。

2023年规划任务:无新建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2.2万亩。2023年济源五龙口镇留村小寨0.21万亩先建后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位于五龙口镇留村,提升改造任务0.21万亩,计划建成年度2023年。2023年济源梨林镇联旺0.31万亩先建后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位于梨林镇南官庄、后荣、北荣、薛庄,提升改造任务0.31万亩,计划建成年度2023年。2023年济源五龙口1.68万亩高标准农田提升建设项目位于五龙口镇东逯寨、西逯寨、任寨、尚庄后、尚庄前、马村、逯村、化村、留村,提升改造任务1.68万亩,计划建成年度2023年。

2024年规划任务:无新建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0.8万亩,2024年五龙口镇0.8万亩高标准农田提升建设项目位于五龙口镇北官庄、辛庄、西正村、古杨树庄、董庄、刘庄新村、西坡,提升改造任务0.8万亩,计划建成年度2024年。

2025年规划任务:新建高标准农田1.1万亩,无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2025年轵城镇1.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位于轵城镇柏林、彭庄、背坡、齐庄、赵庄、曹庙、许峰、曹凹、战天洞、丁斗、槐滩,新增建设任务1.1万亩,计划建成年度2025年。

2026年规划任务:无新建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1万亩。2026年梨林镇1万亩高标准农田提升建设项目位于梨林镇沙后、沙西、沙东、屈东、屈西、良庄、沁市、小官庄、南庄、桥头、薛庄新村,提升改造任务1万亩,计划建成年度2026年。

2027年规划任务:新建高标准农田0.5万亩,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0.8万亩。2027年轵城镇0.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位于轵城镇中王、赵村、西天江,新增建设任务0.5万亩,计划建成年度2027年。2027年梨林镇0.8万亩高标准农田提升建设项目位于梨林镇安村、大许、程村、朱村,提升改造任务0.8万亩,计划建成年度2027年。

2028年规划任务:新建高标准农田0.5万亩,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1.2万亩。2028年玉泉街道0.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位于玉泉街道竹峪新村、旧河庄、苗店、白沟新村、东马头,新增建设任务0.5万亩,计划建成年度2028年。2028年轵城镇1.2万亩高标准农田提升建设项目位于轵城镇南冢、周楼、东添浆、张金、源沟、宋沟、庚章,提升改造任务1.2万亩,计划建成年度2028年。

2029年规划任务:新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1万亩。2029年梨林镇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位于梨林镇大东许、大交新村、大许、东坡新村、范庄、关阳新村、梨林、牛社、桥头、水运庄、西湖、永太,新增建设任务1万亩,计划建成年度2026年。2029年梨林镇1万亩高标准农田提升建设项目位于梨林镇北荣、后荣、前荣、东坡新村、永太、阎家庄、赵家庄、肖庄、桃园、西蒋、东蒋,提升改造任务1万亩,计划建成年度2029年。

2030年规划任务:无新建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1万亩。2030年轵城镇1万亩高标准农田提升建设项目位于轵城镇绮里、赵村、柏坪、南河口、南李庄、金河、岭头、南郭庄,提升改造任务1万亩,计划建成年度2030年。

第六章 建设监管和后续管护

一、强化质量管理

(一)严控建设质量。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农建发〔20211号)》要求,推动高标准农田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合理规划建设布局,科学设计建设内容,统一组织项目实施。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实现项目实施精细化管理,严格执行相关建设标准和规范,落实工程质量管理责任,确保建设质量。

(二)开展质量评价。依托布设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跟踪监测土壤理化性状、区域性特征等指标。按照《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国家标准,在建设前后分别开展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调查,评价高标准农田粮食产能水平,做到“建设一片、调查一片、评价一片”。

(三)加强社会监督。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及时公开项目建设相关信息,在项目区设立统一规范的公示标牌和标志,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二、规范竣工验收

(一)明确验收程序。严格执行《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办法的通知(农建发20215及《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农业农村部令2019年第4等有关规定,遵循“谁审批、谁验收”的原则,由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法人自验、竣工验收,并报送省农业农村厅抽验。

(二)规范项目归档。项目竣工验收后,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指南》要求,做好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组卷、存档工作。

(三)做好工程移交。工程竣工验收后,及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交付利用手续,做好登记造册,明确工程设施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需要变更权属的,及时办理变更登记发证,确保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权属清晰。

三、统一上图入库

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上图入库数据要求》,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立项、实施、验收、使用等各阶段信息及时上图入库,形成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张图”。实现农田建设、保护、利用信息的互通共享。加强数据挖掘分析,为农田建设管理和保护利用提供决策支撑。

四、加强后续管护

(一)健全管护机制。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工作的指导意见》(豫政办202142要求,健全高标农田管护机制,完善管护制度,明确管护主体,压实管护责任,落实管护经费,创新管护方式。保障高标准农田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

(二)完善管护制度。建立健全日常管护和专项养护相结合的工程管护制度,完善运行管理、日常维护、经费管理等制度。

(三)明确管护责任。落实“县级政府负总责、乡镇政府属地监管责任、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监督服务责任、村组的主体管护责任,受益主体的运行维护责任。发挥村级组织、承包经营者在工程管护中的主体作用,落实受益对象投入管护责任,引导和激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参与农田设施运行管理及日常维护。

(四)落实管护资金。建立农田建设项目管护经费合理保障机制,制定管护经费筹措办法及收取标准,对管护经费实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对灌溉渠系、喷微灌设施、机耕路、生产桥(涵)、农田林网等公益性强的农田基础设施,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给予运行管护经费补助。完善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管护的政策措施,保障管护主体合理收益及管护人员的正常支出。

五、严格保护利用

(一)强化用途管控。依据《河南省高标准粮田保护条例》和农业农村部令2019年第4,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要及时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严格耕地占用审批,经依法批准占用高标准农田的,要及时补充建设,确保高标准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二)加强农田保护。推行合理耕作制度,实行用地养地相结合,加强地力培肥,防止地力下降,确保可持续利用。对自然损毁的高标准农田,要纳入年度建设任务,及时进行修复或补充。严禁将不达标污水排入农田,严禁将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等倾倒、排放、存放到农田或造成土壤污染。

(三)坚持良田粮用。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健全产粮大县奖补政策和农民种粮激励政策,压实稳定粮食生产责任,保障农民种粮合理收益,调动各级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引导高标准农田集中用于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生产功能区至少生产一季粮食,种植非粮食作物要在一季后能够恢复粮食生产。

第七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按照《河南省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21—2030年)》中的要求,高标准农田亩均投资控制在1600元左右,综合考虑建设成本、物价波动、政府投入能力和多元筹资等因素,结合济源示范区实际,逐步达到亩均投资3000元左右。

二、资金筹措

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支持。各相关部门要积极与国家、省级沟通,争取中央、省级财政对济源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为规划期内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完成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资金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力度,盘活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及其他涉农结余转存资金,将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根据年度实施计划,研究制定资金统筹整合具体方案,有效整合各类农田建设项目资金,合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到集中投入、连片治理、整体推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制定积极的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调动社会组织及个人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性;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和吸引金融资本、民间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尊重农民意愿,鼓励和引导项目区的农民筹资筹劳,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八章 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规划20212030年新建高标准农田7万亩,预测亩均可提高粮食综合产能110公斤左右,年新增产能770万公斤,年新增粮食产值2002万元;改造提升8万亩,预测亩均可提高粮食综合产能85斤左右,年新增产能640万公斤,年新增粮食产值1664万元。规划实施完成后,预期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可新增粮食产能1410万斤,增加农民种粮收入3666万元以上,节水、节能、节肥、节药、节劳、减排效果显著。

二、社会效益

(一)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能够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形成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粮田。预测到2030年累计建成33.01万亩高标准农田,加上改造提升8万亩已建高标准农田,能够稳定保障济源示范区2.3亿公斤以上粮食产能,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舌尖绝对健康。

(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有效促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经营,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型升级,加快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三)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高标农田建成后,农田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耕地肥沃健康,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生产效率提高,减劳增效,节本增收,种粮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增强,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三、生态效益

(一)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有效提高耕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值提高0.018以上,有效减少地下水开采量,缓解农业发展的水土资源约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有效提高农药化肥利用效率、减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土壤退化,保持耕地土壤健康,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三)提升农田生态功能。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可增强农田水土保持能力、改善小气候、防风固沙、增加林木蓄积量,优化农村田园景观,为乡村生态宜居提供绿色屏障。

第九章 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一)完善体制机制。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统一上图入库要求,构建集中统一高效的管理新体制。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镇协调、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强化政府责任制,加强规划实施、任务落实、资金保障、监督评价和运营管护等工作。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统筹共管,做好规划指导、资金投入、新增耕地核定和交易、水资源利用和管理、金融支持等工作,按照职责分工,主动协作配合,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期完成。加强建设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科学设定绩效目标,做好绩效运行监控和评价,强化结果应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加强行业管理。按照《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规范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市场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豫农文〔2021332等规定,严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从业机构资质审查关,提高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等相关单位技术力量门槛,杜绝无资质或资质不符合要求的从业机构承接相关业务。大力推行信用承诺制度,依法依规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从业机构失信惩戒机制。加强行业自律和动态监管,紧盯2种对象(招标人和投标人),抓住3个关键方面(勘察设计、招投标、工程质量等三个方面),落实15项禁止事项,形成竞争有序、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市场环境,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安全,真正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打造成惠民工程、优质工程和廉洁工程。

(三)强化队伍建设。坚持在示范区及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农业农村局为实施管理单位,乡镇政府配合协调,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和技术服务体系队伍建设,强化人员配备,形成层次清晰、上下衔接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加强业务交流,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强化规划引领

(一)构建规划体系。建立济源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体系,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等位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全面摸清高标准农田数量、质量、分布和利用状况基础上,根据省级规划分配任务,编制济源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经省农业农村厅审核、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发布实施,并报省农业农村厅备案。

(二)做好规划衔接。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在建设目标、任务、布局以及项目安排上,要衔接国土空间规划、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粮食保障要求等因素,科学开展水资源论证,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明确建设的重点区域、限制区域和禁止区域。

(三)开展规划评估。严格按照规划时序实施新建和提升任务,注重规划、落实规划。每年度项目建设竣工后,采用自评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规划目标、建设任务、重点工程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客观评价规划实施进展,总结提炼经验做法、剖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一步发挥好规划的引领作用。

三、加强资金保障

(一)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争取省级以上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统筹协调资金来源,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重点事项,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标准和成本,保障财政资金投入;济源示范区按照相应职责,及时落实支出责任,足额保障负担的建设资金。整合土地收益中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完善多元化筹资机制。发挥政府投入引导和撬动作用,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采取投资补助、以奖代补、财政贴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

积极争取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结合职能定位和业务范围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商业金融机构对接,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提升金融支持。探索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的农业保险产品。在不加重农民负担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筹资投劳,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运营管理。

(三)统筹整合资金。建立高标准农田资金统筹使用机制,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推进集中连片建设,集中力量办大事,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制定整合资金使用方案,统筹使用和有序投入各类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将任务和资金落实到地块及项目,确保完成建设任务。

四、加大科技支撑

(一)加强技术创新。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关键技术问题,集成跨学科、跨领域优势力量,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加大对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提升、农田信息化监管、生态治理等关键技术问题的攻关力度,重点突破,推广应用。

(二)完善创新机制。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机制,鼓励农田建设领域内各类创新主体建立创新联盟,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建设一批长期定位监测点、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加大资源开放和数据共享力度,优化科研平台管理机制。

(三)开展科技示范。大力引进和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实用工程与装备技术,加强农田建设与农机农艺技术的集成与应用。开展生态绿色农田、数字农田和土壤退化及工程性缺水等专项建设示范,引领相同类型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区域化整体建设,在潜力大、基础条件好、积极性高的地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示范。

五、严格监督考核

(一)强化激励考核。《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激励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豫农发〔20205号),建立健全任务落实机制,加强项目日常监管和跟踪指导。按照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要求,强化质量管理,提升建设成效。进一步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制度,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对完成任务好的予以倾斜支持,对未完成任务的进行处罚。

(二)动员群众参与。构建群众监督参与机制,积极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广泛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形成共同监督,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耕地所有者、农民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参与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建设、监督和管护等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做好风险防控。树立良好作风,强化廉政建设,严肃工作纪律,推进项目建设公开透明、廉洁高效,切实防范农田建设项目管理风险。加强工作指导,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严格跟踪问责,对履职不力、监管不严、失职渎职的,依法依规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附件:1.已建高标准农田清单(至2020年)

2.规划主要指标表

3.规划项目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底部栏目

主办: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农业农村局 电话:0391-6633271

地址: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第二行政区二号楼 备案号: 豫ICP备2022021901号-1

豫公网安备: 41900102410956号 网站标识码:419001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