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05692069/2024-00013
有 效 性:
有效
发文机关:
农业农村局
发文字号:
济区发〔2023〕1号
标  题:
济源示范区党工委 济源示范区管委会 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成文日期:
2023-04-23
发布日期:
2024-02-20
济源示范区党工委 济源示范区管委会 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始终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济源作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市、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市、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市务必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敢于担当,奋勇争先,协同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加快推进济源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做好2023年“三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锚定“两个确保”,全面实施“十大战略”,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坚决守牢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着力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奋力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提供有力支撑。

一、切实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一)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储备。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生产底线,持续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6万亩以上,粮食产量保持在4.6亿斤以上。支持开展小麦“一喷三防”。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小麦托市收购等政策,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持续发展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成本保险。建立完善粮食生产标准化体系。鼓励发展粮食订单生产,实现优质优价。严防“割青毁粮”。严格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推动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建设。强化粮食储备和购销领域监管。推动粮食全链条节约减损取得实效。

(二)严格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坚持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确保“占一补一、占优补优”。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联合各相关部门开展补充耕地验收工作。巩固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专项整治成果,严格控制一般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对于一般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的,要严格落实耕地进出平衡,坚决遏制“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有序推进生态廊道建设违规占用耕地问题整治。坚持良田粮用原则,加强耕地用途管控,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加大撂荒耕地利用力度。根据国家部署按时完成第三次全 国土壤普查工作。严厉打击电捕蚯蚓等破坏土壤行为。

(三)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完成“以奖代补”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改造项目。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推动各镇足额落实管护资金,压实管护主体责任,确保农田设施长期发挥效益。围绕土壤改良、农田灌排设施建设等补齐短板,统筹推进高效节水灌溉。

二、推动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四)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稳步推进生猪产能恢复,鼓励大型种猪养殖企业在济建立生猪育肥基地,加强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建设;实施肉牛奶牛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推进济源大峪竹园沟万头奶牛场、下冶逢掌万头黄牛养殖基地、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市推进等项目建设,落实省肉牛入保基础母牛补贴政策,培育一批养牛大镇及肉牛奶牛示范场,牛饲养量达到6万头,奶类产量达到10万吨。加快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羊产业规模养殖提升行动,推进邵原奶山羊产业园、下冶镇逢掌村肉羊规模养殖场等项目建设。

(五)提升大豆和油料作物产能。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加力扩种大豆油料。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复合种植面积达到0.8万亩;积极推动实施玉米大豆耕地轮作,确保耕地轮作面积2万亩实施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做好大豆种植保险工作

(六)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加快发展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集中连片推进老旧蔬菜设施改造提升。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严格“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力争全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4.1万吨、2.96万吨、9.8万吨。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因地制宜推广光伏菌棚。积极发展设施渔业推进水产养殖池塘改造升级,开展渔业技术服务,全年实现水产产量1.9万吨。积极发展日光温室、植物工厂、集约化畜禽养殖和林下种养。鼓励对设施农业建设给予信贷贴息。

三、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

(七)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集中资金项目、整合科技力量,开展多学科、产学研协同攻关,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专利自有、技术自主。完善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

(八)加快先进农机应用推广。加大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蔬菜制种、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精量播种、精准施药、水肥一体化等装备、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建设粮食设备周转仓。积极发展农用航空机械,规范植保无人机推广应用技术,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农机领域的推广应用,发展无人驾驶机械、农业机器人及智慧农业相关装备开展农机装备数字化改造,推动北斗导航、智能监控等系统在农业机械上的装载应用。落实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

(九)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强化农科教推、产学研用推广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进一步发展科技特派员队伍。持续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提高农民科学种养能力和水平。健全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创新市场化农技推广模式。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深入推进济源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加快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减量化使用,推动农业清洁生产。加快农膜污染防治,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探索建立符合济源实际的畜禽粪污第三方处理和综合利用模式。加快水肥一体化建设。开展耕地土壤污染预警监测,加强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健全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追溯管理等制度。严格执行禁渔期制度。科学实施农村河湖综合整治,推进农村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持续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十一)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优化完善农业气象观测设施站网布局,强化镇村级观测站网建设,提升农业气象监测能力,分区域、分灾种发布农业气象灾害信息,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精准化预报预警水平和防御能力。加强旱涝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健全基层动植物疫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稳步推进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建立1个1万亩省级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常态化防控和重点人兽共患病源头防控。强化农机、农药、沼气等使用的安全管理,推动农业企业建立完善全过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十二)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压紧压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责任,确保不松劲、不跑偏。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健全跨部门工作会商和信息互通机制,推动各层级防止返贫监测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数据共享。强化监测帮扶责任落实,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针对发现的因灾因病因疫等苗头性问题,及时落实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兜底保障。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

(十三)增强脱贫村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要求,把促进脱贫村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扶志扶智,聚焦产业就业,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不低于70%,重点支持蔬菜种业、乡村旅游康养等产业提档升级,补齐基础设施、技术、营销等短板。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用好用活“832平台”,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消费帮扶。持续运营好产业帮扶项目,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2155人以上。充分发挥乡村公益性岗位就业保障作用。深入开展“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专项行动和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

(十四)稳定完善帮扶政策。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细化落实过渡期各项帮扶政策,开展政策效果评估。保持信贷投放力度不减,扎实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循环。继续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建好2023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重点支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公益岗补助、小额信贷贴息、雨露计划补助等。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对帮扶项目的金融支持。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注重引导、鼓励民营企业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来。持续开展“双联双助双促”行动,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五、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

(十五)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围绕种子繁育、高山蔬菜、优质烟草、富硒林果、生态养殖和特色种植等六大产业持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全产业链发展,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构建链条完善、循环畅通、运转高效的发展格局。

(十六)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开展蔬菜、杂粮、中药材等特色优异种质创新,选育新品种。构建开放协作、共享应用的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机制。全面实施蔬菜种业振兴行动,确保2022年新增1.3万亩合同面积保质保量栽植到位,2023年新增1万亩制种面积按时谋划到位。引进国内蔬菜育种行业领军人才,推动济源国家洋葱杂交育种中心投用见效。举办菜花节系列活动。支持优势种业企业牵头建立创新联合体,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

(十七)培育壮大冬凌草产业。依托济世药业、天坛山冬凌茶等现代中药制药企业、茶叶加工企业,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引导农户与企业签订收购合同、制定保护价,鼓励和支持农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联合打造冬凌草等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推动济源冬凌草种植面积持续增长;开展专家指导、技术讲座,普及栽培技术,对核心区种植的冬凌草采取喷灌、技术改良等措施,提高单产;大力宣传、推介济源冬凌草国家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效用,提高济源冬凌草及相关企业、产品的知名度;支持建设冬凌草特色产业园,发展冬凌草特色餐饮,创作冬凌草炒茶演艺等,推动冬凌草产业“接二连三”发展。

(十八)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支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统筹布局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全面建成特色肉兔产业园加工仓储设施项目和蔬菜种子产业园种子仓储中心库。支持建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支持供销系统城乡融合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公共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加快振兴奶业,建设优质奶源基地,培育壮大乳品产业。推动济源中药材加工业提档升级,重点培育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加工龙头企业,完善上下游配套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发展预制菜产业,推广“原料基地+中央厨房+物流配送”等产业模式。

(十九)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全面推进商业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批发零售、医疗保健、文化演出、法律咨询、信息中介、旅游休闲、养老托幼等生活性服务业。创新“电子商务+农村物流”模式,建设集采集配中心,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共同配送、即时零售等新模式,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乡村下沉。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按照国家、省有关工作安排改造提升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布局建设一批城郊大仓基地。加快粮食烘干、农产品产销地冷藏、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鼓励开展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智能家电下乡。

(二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依托田园风光、绿水青山、村落建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推动农业农村与健康、教育、体育、文化、旅游、气象等深度融合发展。积极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谋划建设大沟河、九里沟、东阳河、沁河、砚瓦河等5个区域农业公园。培育核桃小镇、卢仝小镇、化城古镇3个特色小镇。按照挂牌一批、续建一批、新建一批、谋划一批“四个一批”原则,续建、新建20个休闲旅游村庄,注重“建、管、用”并举,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授予一批农家乐、民宿等经营主体“济源人家”区域公用品牌使用权。持续开展乡村休闲旅游推介,争取全省休闲农业现场会在济源召开。大力发展养生养老、研学教育、避暑康养等特色产品,重点培育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研学旅游示范基地、运动旅游基地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开展农村电商标准化试点,因地制宜创建一批农村电商标准化示范点、示范村、示范园,持续深入开展电商培训,培育壮大电商致富带头群体。

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二十一)推动农民就业增收。持续开展“万人助万企”,强化各项稳岗纾困政策落实,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稳岗倾斜力度,稳定农民工就业。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实施“整村推进”培训行动,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积极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免费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公共服务,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测预警机制。加快完善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制度,维护好超龄农民工就业权益。实施“返乡创业”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加强返乡创业基地、返乡入乡创业园、农村创业孵化实训基地等建设,开展返乡创业典型选树。在政府投资重点工程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适当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

(二十二)推动农业经营增效。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高质高效农业。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做好冬凌草、核桃等“土特产”文章,打造“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将地方特色小品种发展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加强品牌创建,培育一批“大而优”的大宗农产品品牌,创建一批“小而美”的特色农产品品牌,积极创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配合打造“豫农优品”整体品牌,提高农业经营综合效益。

(二十三)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挖掘农村资源要素价值,扎实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扩大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推动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接机制,推广入股保底分红、盈余返还等分配方式。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制度,依据成员持有集体资产份额进行收益分红。引导农户利用闲置农房、庭院发展农家乐、特色民宿、地方小吃、传统手工艺品,提高资产利用收益。

(二十四)促进农民转移增收。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推动农民务工就业。统筹做好用工信息发布,开展网上招聘、网上培训,鼓励对集中出行的农民工开展对接协调服务。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开展人文关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加大困难群众保障力度。

七、持续深化农村改革

(二十五)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把握好农民和土地这条主线,扎实搞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总结提炼济源经验,对试点工作进行完善提升。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加强资本下乡引入、使用、退出的全过程监管,健全社会资本通过流转取得土地经营权的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和风险防范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二十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提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巩固提升三年行动,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力争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村占90%以上。开展农村集体资产年度清查,健全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建立监督管理平台,实现集体资产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推进集体资产抵押融资,支持金融机构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多种合作方式,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进一步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和制度,推动农村各类产权流转交易规范运行。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二十七)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加强家庭农场名录管理,推进家庭农场示范市建设。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做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市推进试点工作,推进国家、省、市级示范社联创。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办企业。探索推进农技、农机、农经“三支队伍”改革。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鼓励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营销增效。坚持为农服务和政事分开、社企分开,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大力建设为农服务中心,构建起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

(二十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深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同常住人口挂钩、由常住地供给机制。做好农民工金融服务工作。发展城乡学校共同体、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养老服务联合体,推动供电、供气、电信、邮政等普通服务类设施城乡统筹建设和管护,逐步推动市政管网、乡村微管网等往户延伸。

八、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二十九)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坚持统筹推进,进一步优化村庄分类布局,合理确定建设边界,加快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进度。将村庄规划纳入村级议事协商目录。优化基层行政区划设置,落实村民委员会调整标准,严禁违背农民意愿,盲目撤并村庄、搞大社区;对于条件成熟、农民意愿强烈的村庄,按照“规划先行、坚守底线、程序规范”的原则,稳妥进行试点探索。推进以镇为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积极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优先保障农民居住、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空间和产业用地需求,积极落实乡村振兴用地政策。立足济源各村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融入乡村建设美学设计理念,突出美学元素,提升村庄风貌,防止出现大拆大建和盲目建牌楼亭廊“堆盆景”等情况。实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建立完善并严格落实传统村落调查认定、撤并前置审查、灾毁防范等制度。

(三十)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大村庄公共空间整治力度,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巩固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成果,持续开展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和“回头看”工作。合理规划建设维护农村公共厕所。以人口集中村镇和水源保护区周边村庄为重点,分类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及时清运处置。推进厕所粪污、易腐烂垃圾、有机废弃物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三十一)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为契机,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建、管、养、运长效体制机制,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和安全管理,推动与沿线配套设施、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一体化建设。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支持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基本完成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建立全过程监管制度。开展现代宜居农房建设示范。统筹城乡信息通信网络一体化发展,持续加大农村网络建设投入。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加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第五代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农机作业等方面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实施数字政务工程,推进数字技术在民生保障、社会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应用。加快启动一批乡村建设项目,推动乡村建设提质增效。落实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加强农村应急管理基础能力建设,深入开展乡村交通、消防、经营性自建房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治理攻坚。

(三十二)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乡村寄宿制小学建设,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深入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加强镇村两级医疗卫生、医疗保障服务能力建设。统筹解决乡村医生薪酬分配和待遇保障问题,推进乡村医生队伍专业化规范化。提高农村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做好农村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加强农村老幼病残孕等重点人群医疗保障,最大程度维护好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完善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优化低保审核确认流程,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应保尽保”。深化农村社会工作服务,加快镇级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推广日间照料、互助养老、探访关爱、老年食堂等养老服务。实施农村妇女素质提升计划,加强农村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健全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关心关爱精神障碍人员。

(三十三)大力开展乡村建设示范创建。以组织开展乡村建设示范创建、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创建工作为突破口,统筹组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积极争创河南省乡村建设示范镇、示范村和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积极争取省级资金奖补对示范创建进行资金支持。乡村建设十三个专项行动专班和各相关配合单位要集聚政策、项目、资金,集中优先支持示范镇、村创建。引导各类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向开展示范创建的镇、村投放,可按照政府债券发行要求,筹措资金支持创建工作。建设乡村建设项目库,实行乡村建设任务清单管理,定期督促相关部门工作开展情况,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乡村建设样板。

九、加快建设现代水网体系

(三十四)坚持水网规划引领。研究制定济源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控制性工程为节点,以智慧化为手段,着力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现代水网体系。

(三十五)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建设,开工建设东部集中供水工程、坡头镇集中供水工程。加快小浪底北岸灌区等大中型灌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持续加强水利项目建设,谋划开工五龙口水库、邵原供水工程等一批重点水利项目,积极谋划清虚水库、张河水库等项目。加强田间地头渠系与灌区骨干工程连接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成蔬菜种业振兴行动水利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推进农业深度节水控水。强化山洪灾害防治,加快实施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和小型水库安全监测。

(三十六)大力发展民生水利。积极争取国家级水美乡村建设试点。持续推进农村供水“四化”,提高农村供水保证率。推进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开展水质提升专项行动。真落实“河长制”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政执法,强化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管理、水土保持监管和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开展“幸福河湖”建设,对沁河河道进行专项治理,打造沁河生态廊道,争创省级幸福河湖,建设一批市级幸福河湖。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

(三十七)统筹推进“五水综改”。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原则,推进水资源税改革及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调整。推进区域确权、用水户确权,持续引导多形式水权交易,培育与水资源禀赋相适应的水权交易市场。创新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提升管理效能。

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

(三十八)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突出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全面培训提高镇、村班子领导乡村振兴能力。选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强化派出单位联村帮扶。持续开展“五星”支部创建,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持续开展巡察,推动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有效衔接,强化对村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建立“区统镇选村培”机制,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对农村党员分期分批开展集中培训。通过设岗定责等方式,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十九)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全面落实示范区领导班子成员包镇联村、各镇领导班子包村联户、村干部经常入户走访制度。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深入推进村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加强乡村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广泛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深入推进“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加大“法律明白人”培育力度,持续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开展“三零”平安创建,严格落实“一村一警一人民调解员”,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健全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开展打击整治农村赌博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侵害农村妇女儿童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接诉即办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扎实开展清廉村建设。深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

(四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继续在乡村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深化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广泛开展“推进和美乡村 建设文明家园”行动,探索“文明实践+融媒体”工作模式,支持镇村自办群众性文化活动。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积极推进婚俗改革和农村丧葬习俗改革,强化红白理事会作用,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十一、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四十一)坚持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压实各级责任,抓好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贯彻落实。充分利用“乡村振兴大讲堂”等平台,加强涉农干部培训力度,提高“三农”工作本领。健全完善乡村振兴党委政府负责同志联系点制度。统筹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情况作为镇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积极防范化解涉农领域风险,守牢安全发展底线。

(四十二)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压实各级政府投入责任。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安排5%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专项支持乡村振兴新增建设用地。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鼓励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打捆打包按规定由市场主体实施,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更多投向农业农村。用好再贷款再贴现等金融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增加乡村振兴相关领域贷款投放。引导信贷担保业务向农业农村领域倾斜,发挥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作用,构建完善“政银担保投”联动支农机制。加强农业信用信息共享。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农作用,优化“保险+期货”。加快济源农商银行改革化险,推动村镇银行结构性重组。

(四十三)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开展6+1双百人才联镇驻村”行动,组织引导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支持培养本土急需紧缺人才。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加强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引导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继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教师“优师计划”等专项计划。扎实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进一步壮大“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青年人才开发行动。完善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激励机制,对长期服务乡村的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方面予以适当倾斜。

(四十四)加强作风建设。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提高“三农”工作水平。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多到基层、多接地气,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强化系统观念,统筹解决好“三农”工作中的疑难问题,把握好工作时度效。扎实开展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深化纠治乡村振兴中的各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切实减轻基层迎评送检、填表报数、过度留痕等负担,推动基层把主要精力放在谋发展、抓治理和为农民群众办实事上。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示范区各级各部门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心怀“国之大者”,心系“省之要者”,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为全面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作出新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底部栏目

主办: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农业农村局 电话:0391-6633271

地址: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第二行政区二号楼 备案号: 豫ICP备2022021901号-1

豫公网安备: 41900102410956号 网站标识码:419001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