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顶层设计基本形成,各地进行了大量研究,纷纷出台规划和政策,强化组织实施,乡村振兴全面起势。山东省潍坊市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郑公街道后郑一村是潍坊市科学发展研究院脱贫攻坚包村帮扶工作联系村,我们在积极开展贫困帮扶工作基础上,对该村及周边三个村开展田野调查,从一个微观视角出发,以“解剖麻雀”方式,探寻深入落实乡村振兴应该关注的几个方面。
关于调动农民积极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是主阵地,农村是主战场,农民是主力军,必须把调动农民积极性上升到战略高度。从实地调研看,该区域建有文化大院、健身场所、新村委办公场所等设施,村容村貌等人居环境定期清理整治,各村主路和支路都进行了水泥硬化处理,总长约10公里。产业方面,后郑一村有光伏发电、肉鸡养殖等财政类扶贫项目,另有4家个体工商户主要从事小型玩具代工制作,村集体年收入18万左右,主要用于对贫困群体的扶贫兜底保障。潜在资源方面,该区域及周围有郑公祠、凉台遗址、龙且冢等历史文化遗迹,虽然当地群众有开发意愿,但开发利用不够。目前看,与多数村情况类似,当地群众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乡村振兴未从根本上吸引农民注意力和积极性。从更大范围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基层政府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但部分群众对这些“普惠性”举措了解程度不够、获得感不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在调动农民积极性方法上欠妥当,基层政府干的过多,农民群众一定程度上成为乡村振兴“局外人”。破解这一局面应尊重市场规律,以市场化办法最大限度激发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如,韩国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新村运动”,政府坚持发挥村民主体地位,起步阶段就是采用市场化手段开展桥梁、河堤、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热情。同时,应注意当前正在推进的工作与乡村振兴总目标的一致性,乡村振兴不是每一个村庄都振兴,不是同步推进、平均用力,应在科学研判城镇化和乡村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系统化、集成化、片区化的思路适度超前谋划工作,分区域、分阶段有序推进。
关于乡村产业现代化。乡村产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当前农村“空心化”、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这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应客观看待这一现象,不应把乡村振兴的指望和主要精力放在农村人口回流上。从实地调研看,能够明显感觉到城镇化对乡村的冲击,与大多数村一样,该区域也存在“空心化”现象,以后郑一村为例,全村在册326户、1229人,留守的仅400人左右,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在高密、潍坊、青岛等地打工,村中以留守老人和妇女为主;留守的妇女劳动力在村玩具作坊打工居多,年人均纯收入1.2万左右。通过实地访谈交流看,当地外出务工人员的回流趋势不明显,很难靠现有留守人员推进乡村振兴。因此,应正确认识城镇化和乡村发展的规律性,着力培育乡村产业现代化的主体力量,主要考虑两个标志性因素:一是乡村产业能够跟城市产业竞争,二是乡村产业能与国外农业竞争。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工商资本下乡可以发挥好应有的作用。从山东省潍坊市实践看,工商资本下乡不仅为乡村带来了资金,也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和新管理模式,形成了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拓展了产业增值空间,同时也对农村生态、文化、社会治理、扶贫开发等领域产生溢出效应,逐渐显现出破解乡村振兴“人、地、钱”困境的潜力,对乡村振兴的综合带动效应显著。基于此,可以考虑把工商资本下乡作为农村产业现代化的骨干、引领力量。
同时,特别需注意,我国“大国小农”的基本态势没有变,小农户在我国农业农村中占主体地位,将是长期历史现象。但一家一户的小农户也可以实现现代化,国际上日韩模式是小农户现代化的典型代表,国内“寿光模式”也成功趟出小农户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路子。小农户的现代化可以走家庭农场的路子,主要考虑两方面:一是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不同,家庭农场需要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家庭农场需要提高竞争力,目前家庭农场难以与城市产业相竞争,在国际上也缺乏竞争力,原因是开放程度不够。我们应统筹国内外各类要素资源,将家庭农场的发展融入世界开放发展大格局,提升农业效益和竞争力。总之,实现乡村产业的现代化,可以以工商资本力量为骨干,以小农户为代表的家庭农场为主体,这应成为我们推进乡村产业现代化的两个主要方向。
关于破解土地制约。土地问题对乡村振兴先行地区而言可能不是最迫切的问题,但一定是乡村振兴面上最关键的问题,如工商资本下乡的制约因素很多,最大的障碍是土地问题。从后郑一村看,土地制约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民群众对承包地“三权分置”知晓度不高,很少有人能够明确说出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这“三权”,这与全省普遍情况基本一致,根据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数据显示,农民对“三权分置”不了解的接近60%,非常了解的仅占8.1%。二是土地流转方面,该村仅有3个土地流转项目,总计310亩,分别是养鸡、养猪、红梨种植,土地流转费从300元到925元不等,三个项目的流转合同期都是30年,流转费除养鸡项目是一年一交外,其他两个项目五年一交,土地流转规模小、结算时间短主要原因是对未来土地改革的预期不明确。三是宅基地住房大量闲置无法有效利用,后郑一村约1/3的家庭拥有2处以上宅基地住房,其中不乏常年无人居住的老旧房,虽然空置率较高,但退出意愿较低。
从更高层面看,土地问题历来是农业农村的核心问题。中国现行土地政策能够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和基本生活,没有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在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在城市周边形成巨大的贫民窟,这是我国土地政策值得充分肯定的地方。但在保证公正公平的同时,也限制了效率、阻碍了土地流转。国际经验表明,现代农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经营方式,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等是现代农业对经营方式的内在要求。越是规模化经营,对土地的需求越高。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家庭农场,德国平均规模为100公顷、美国180公顷,而我国平均约13公顷左右。当前我国主要通过土地“三权分置”来放活土地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但实践中仍存在流转不规范、流转机制不顺畅等问题,因此,应引导各地积极探索“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着力破解土地制约问题,特别是破解土地对工商资本下乡、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制约问题,而这极有可能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爆发点。
关于农业农村开放发展。开放是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在中国双轨制开放进程中,农业多年来都是受保护的重要领域,这对农业农村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负面影响就是农业国际竞争力不足。新时代开放正从双轨制变成全面开放,这其中不能没有农业的全面开放,以开放促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已经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从后郑一村及周边区域看,其主要种植作物是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没有大宗进出口的农产品,开放更多地表现在城镇化和对农民生活方式的影响方面,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带来新思想新理念,使区域内逐渐有了快递点、小玩具作坊、小汽车、甚至出现了流行的互联网运动的APP代理等。由此可见,新一轮开放大潮正在深入影响着中国乡村的角角落落。乡村振兴应在开放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谋划,抓好农业农村开放发展,可以以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为引领。国家在潍坊设立农业开放发发展的综合试验区,很重的原因是加快农业开放发展步伐,补齐农业开放短板,以开放引领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此外,还考虑到潍坊农业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示范性,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将我国农业现代化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转型跨越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全面实现阶段五个阶段,其中,江苏处于基本实现阶段,山东处于转型跨越阶段,潍坊大致处于转型跨越阶段的高级阶段,在潍坊设立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可以更好地探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样板。建设好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应深刻把握农业开放发展的鲜明主题,一是充分借鉴国内自贸区发展经验,做到率先复制,应推尽推,同时加强与山东自贸区各片区在制度创新、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合作。二是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注重对标学习农业先进国家和地区先进技术、经验和模式,大力培育一批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优势资源走出去。三是注重从企业需求出发,畅通企业问题反映渠道,调动起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把企业的堵点痛点难点作为制度创新的突破点,不断提高企业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