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省发改委、省农业农村厅、省委组织部、省文明办、省科技厅、省住建厅、省扶贫办等七部门负责同志对《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和我省乡村振兴5个三年行动计划进行解读。
搭建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
作为我省第一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描绘了我省乡村振兴的宏大蓝图,是统筹谋划和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纲领。我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省发改委主任何雄就该问题进行解答。
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任务,涉及农业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必须有一个好的规划作指导,才能搭建好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规划》主要有五个鲜明特点:
一是立足于“全”。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指导河南工作时提出的“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的嘱托,以及着力做好“三农”工作和县域治理“三个起来”、乡镇工作“三个结合”等重要指示,全面落实到位。《规划》对我省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指导全省乡村振兴健康有序推进。
二是立足于“稳”。《规划》结合河南实际,将我省乡村振兴划分为四个阶段:现在到2020年,围绕使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聚焦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到2022年,围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深化乡村振兴各项重点举措,推动乡村振兴取得重大突破;到2035年,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到2050年,围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确保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全部完成,乡村振兴全面实现。
三是立足于“融”。突出城乡融合和产业融合,统一规划城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形成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的空间形态;把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现代农业,让农村三次产业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升级、同步增值、同步收益。
四是立足于“实”。就是要使《规划》目标接地气、任务措施落地可行,《规划》设计了26项具体指标,便于考核和评估成效,引导全省各地扎实开展工作;《规划》在统筹各项任务的基础上,明确了振兴农村产业、建设美丽乡村、塑造文明乡风、创新基层治理、提升民生福祉、打赢脱贫攻坚战六大战略重点。
五是立足于“活”。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充分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在强化“人、地、钱”等要素供给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通过改革全面激发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
《规划》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什么样的部署?我省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如何,省农业农村厅将如何推进这项工作?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就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规划》紧跟中央要求,结合我省实际,主要部署了三件工作:开展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农村“厕所革命”等“三治”行动;以建设规划为引领,以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着力建设具有中原特色的乡村风貌;采取多种形式,构建乡村管护长效机制。《规划》在明确农村人居环境主攻方向的同时,还设定了2020年和2022年的目标任务。
省农业农村厅会同有关部门,突出抓好了五项工作。全面开展垃圾治理,全省保洁人员配置已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基本建立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机制;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乡镇政府所在地和经济条件较好、居住相对集中的村庄污水集中处理;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加快户用厕所改造,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7.1%;促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和燃料化,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7%,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67%;着力提升村容村貌,加强公共空间整治,清理残垣断壁,对公共场所、主街道两侧的外墙面进行美化。
下一步,农业农村厅将与有关部门一道,坚决打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突出工作重点,扎实落实《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开展示范创建,每年建设10个“四美”乡村先进县(市、区)、200个“四美”乡村先进乡镇、3000个“四美”村;加强督查考评,坚持开展常态化督导;加大贫困地区环境整治力度,补齐贫困地区农村居住环境短板。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农村干部作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骨干力量,村党组织书记更是实施乡村治理的“领头羊”,针对村党组织书记这支队伍,有什么样的建设规划?省委组织部副巡视员毕正义就该问题进行解答。
近年来,尤其是在今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我省突出政治标准,坚持“三有三带”,严格资格把关,着力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推动队伍结构有了明显优化。下一步,省委组织部将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委要求,持续实施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计划用3年时间,采取多种措施。力争到2020年底实现全省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的政治素质、文化水平、致富能力和服务群众的本领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改善。
凝聚农民群众精气神
在新出台的《河南省乡风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中提出,到2020年,全省50%以上的行政村和80%以上的乡镇要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镇标准。文明村镇创建在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哪些作用?我省乡风文明建设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又是什么?省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飞就该问题进行解答。
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文明村镇创建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载体。我省乡风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既是中央文明委的明确要求,也是我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农业科技添动力
今年是乡村振兴开局之年,我省是如何谋划和推进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省科技厅副厅长夏培臣就该问题进行解答。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质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深度参与和支撑引领。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全省农业农村科技水平大幅提高,农业农村科技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
面对乡村振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制定出台了《科技支撑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截至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我省是唯一制定出台《科技支撑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的省份。
为切实推进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我们将重点抓好三项工作:选好科技特派员,持续推进“五个一”;加强农业农村关键技术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发挥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
国家、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措施,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在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有哪些举措、进展如何?省住建厅党组成员张秀梅就该问题进行解答。
截至目前,全省初步建立“扫干净、转运走、处理好、保持住”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收运处置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脏乱差的局面得到改善,保洁队伍基本建立,环卫设施设备日趋完善,农村环境卫生进一步改善,省级达标验收工作有序推进。
下一步,做好62个县(市、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省级达标验收工作,继续加大对全省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清理整治力度,对去年已通过验收的9个省直管县(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进行跟踪评估,按照要求完成剩余49个涉农县(市、区)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省级达标验收。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相辅相成
如何认识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的关系,近年来我省在脱贫攻坚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省扶贫办副主任卢东林就该问题进行解答。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绝不是两个相互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脱贫攻坚是消除绝对贫困,辐射面相对较窄,而乡村振兴战略缓解相对贫困,辐射面就宽了很多;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要实现相辅相成,落脚点还是在产业发展上。产业发展可以助推脱贫攻坚,产业兴旺可以支撑乡村振兴,做好产业发展这篇文章是确保贫困群众有相对稳定收入的重要渠道,同样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关键所在;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措施,要优先在脱贫摘帽县村实施,保持政策支持力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围绕农业做大做强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振兴”和乡村振兴的总要求,都把产业放在重要位置。我省乡村产业的情况如何,《规划》又是如何部署的?申延平就该问题进行解答。
产业兴旺是重点,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近年来,以“四优四化”为重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全省农业生产取得长足发展,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全国农业大省、产粮大省和农产品加工业大省。
《规划》重点部署了三项工作。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统筹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深度挖掘乡村多种功能,推动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统筹发展,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乡村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
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建设
河南乡村振兴要突出城乡融合,《规划》是如何处理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关系的?河南的村庄数量庞大,不同地区、不同个体的村庄情况差别很大,《规划》在推进乡村建设上,又是怎么考虑的?何雄就该问题进行解答。
为了在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抓好乡村振兴工作,《规划》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明确。
首先,要坚持双轮驱动全面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规划》从我省实际出发,提出要尽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渠道,加快形成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其次,要分类推进乡村建设。我省地域范围广,有4.6万多个行政村,《规划》结合实际,将我省村庄大致分为城郊融合类、拓展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整治改善类、搬迁撤并类五种。各地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分类推进,要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确保让群众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