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05692069/2025-00121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发布机构:
农业农村局
发布日期:
2025年11月06日
标  题:
​ 济水之源 全域美丽
济水之源 全域美丽

怎样将丘陵山区的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惠及千家万户的发展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济水之源,太行山麓,丘陵片区济源以“治理六乱、开展六清”为关键抓手,积极探索建立“835”工作模式——即持续抓好“八个重点”工作、深入实施“三大革命”、创新完善“五项机制”,凝聚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在镇村全域掀起了创建和美家园的热潮,悄然绘就一幅“城乡融合、全域美丽”的乡村画卷。

空闲地蔬菜

装满“红色菜篮子”

依靠北山,毗邻沁河,芬芳浪漫的40亩紫槐林,可体验采摘的6000多亩滩地花生,让五龙口镇留村吸引越来越多人前来旅游打卡。

“过去留村垃圾成山、蚊蝇乱飞,2018年我们开始抓党支部建设,2020年村‘两委’组织党员、志愿者把垃圾堆、石头搬掉,把一荒(宅)变‘四园’(菜园、花园、游园、果园),以‘红色菜篮子’推进农村空闲地整治提升。”11月2日,留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梁建强说,“有的一处空闲宅基地牵扯7户村民,我们挨家挨户做工作,把空闲宅基地整治成菜地,并划成格子,分给村民种植,村民自由选择种或不种、种植多少。”

“萝卜、白菜、大葱……今年又种了中草药麦冬。”梁建强指着村头一块块菜地说,现在村里像这样的菜地有44处,每一块菜地都至少有一名党员或者志愿者负责管理。蔬菜优先供应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目前留村累计盘活改造村内空闲宅基地总面积4亩,蔬菜总产量达2万斤,累计惠及群众8000余人次。

“2019年沁河两岸‘清四乱’,留村种植40亩槐林,清理整治出500多亩作为村集体土地,每年土地流转金近50万元;留村种植6000多亩滩地花生,花生加工年收入20万元。去年留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10万元。”梁建强说。

在“835”工作模式的推动下,济源持续抓好“八个重点”(治理农村空闲地、老旧发黑墙体、残垣断壁、农村黑臭水体等),推进农村空闲地治理,积极稳妥开展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工作,推行“一宅变四园”,目前整治农村空闲地268处。

农村公路+和美乡村

带“土特产”出村进城

单打独斗力量有限,联合发展方能共赢。沁河滩畔,留村、化村、逯村、马村四个村做出了一个大胆而富有远见的尝试,成立了“沁河滩产业发展联合党总支部”。

“‘沁河滩’是我们自己注册的商标。留村加工生产的花生米、酒鬼花生、虎皮花生;马村种植了2000多亩酥梨,生产加工出马村梨汁、秋梨膏、枇杷秋梨饮品、酥梨茶等特色农产品……现在四个村的土特产集中在一个直播间里展示、销售。”梁建强说。

“你看,这‘沁河滩’酥梨茶有红枣、山楂、梨干、无花果等,可以泡或煮着喝。”梁建强打开一包酥梨茶,欣喜地说,“从沁河滩到国道3分钟、到高速3分钟、到五龙口自然保护区景区10分钟,便利的农村公路让我们的各种土特产能快速出村进城。”

“交通兴、百业兴。为提升乡村建设水平,让农村公路融合和美乡村发展,让群众进出有好路、产业有出路、致富有门路,济源开展了农村路域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济源示范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成富营介绍。

“重点整治了王屋高速出口至王屋山景区、济源高速南站出口至承留镇大沟河村、济源高速东站出口至河口村水库等农村公路,一条条乡村公路宛如经济动脉连接起广袤城乡。”成富营说,如今济源路域环境基本实现“清、净、富、美”。

农村公路融合和美乡村发展,正是济源市“835”工作模式中“创新五项机制”中“创新协调联动机制”的鲜活注脚:加强与省厅职能处室、市住建等职能部门联动,结合妇联“五美庭院”建设、交通运输部门“四好农村路”建设等工作,变农业农村局“单打独斗”向部门联动“多向发力”,共同把环境整治工作做得更实、更有成效。

小小鹿茸菇

长满富美乡村路

面临发展路径的抉择,山村是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还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利益?西临万洋山、万洋湖的思礼镇北姚村选择了第三条路:向绿色要效益,向生态要发展。他们瞄准市场前景好、环境负担小、适宜山区发展的鹿茸菇产业,小小的菌菇不仅盘活了村里资源,更成为村民增收的“金疙瘩”。

11月3日,北姚村鹿茸菇产业基地,58间菇房里,电脑自动控温、控光,加湿器升腾起的白色烟雾中,10厘米高、形如珊瑚或幼小的鹿角的鹿茸菇万头攒动,生机勃勃。

“菌菇包70天出菇后,就不怕杂菌污染了。”北姚村党支部书记姚小兵说,目前鹿茸菇销售以鲜货为主,鲜菇6元一斤,主要销往西安、洛阳、开封、焦作;干菇50元一斤,主要销往郑州、广州、上海、天津。

在包装车间,工人按照大中小把鹿茸菇分成A、B、C、D四个等级,经过烘干机12个小时烘干,一天可以出两箱干菇,干菇闻着甘香、吃着酥脆。

“俺还能继续干!”今年75岁的村民姚怀娥一见到姚小兵就说,“在这做鹿茸菇分拣工作,累不着,每月能挣3000多元,比在家里闲着强得多。”目前,村里有20多名50岁以上的村民在鹿茸菇产业基地就业。

“俺在福建经过两年考察学习,发现鹿茸菇口感鲜、嫩、香,具有抗氧化、抗辐射、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的药用价值,老人小孩都爱吃,市场前景好。”姚小兵介绍。2023年,在党员带动下,村民入股166万元,占23%,村集体占77%,开始发展菌菇产业。2023年年底,鹿茸菇基地建成。2024年,鹿茸菇销量翻了三番。目前基地总投资2100万元,食用菌年产量达3000万袋,年产值3000万元。

特色产业的飞速发展,反哺美丽乡村建设。在“835”工作模式的推动下,北姚村深入实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污水革命”,村里通电、通气、通水、通网,村道绿树成荫、庭院花香四溢、公共设施齐全,实现了环境美化与产业兴盛的同步推进。

北姚村的鹿茸菇香、留村的丰收笑脸、沁河滩四村的产业联合新篇……这些成功实践共同拼接成济源“城乡融合、全域美丽”的新景象。济水之源,奔流不息;和美之创,未有穷期。济源正以创新的模式和扎实的行动,在绿水青山间继续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乡区域协调共进的和美乡村“济源样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底部栏目

主办: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农业农村局 电话:0391-6633271

地址: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第二行政区二号楼 备案号: 豫ICP备2022021901号-1

豫公网安备: 41900102410956号 网站标识码:419001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