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属各有关科室、有关单位:
现将《济源市农牧局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18年10月28日
济源市农牧局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切实履行农业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坚决打赢我市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根据《济源市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济政〔2018〕29号)、《河南省农业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农业厅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豫农能环〔2018〕18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绿色投入、减量增效、生态循环、绿色标准规范为主攻方向,全面构建高效、安全、低碳、循环、智能、集成的绿色发展方向。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出发点,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与修复、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为重点,加快推动污染治理,不断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二、工作目标
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基本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得到有效管控。
2018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增长率控制在0.8%以下,农药有效利用率达到38.5%以上;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全面完成受污染耕地土壤治理修复任务、完成受污染耕地20%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面积任务,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初步控制。
到2019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增长率降到0.4%以下,农药有效利用率达到39%以上;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9%;加强治理修复耕地管控,对原有修复效果进行巩固和提升、累计完成50%受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面积任务,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控制。
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化肥、农药利用率均提高到40%;力争实现废弃农膜全面回收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面积、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面积、治理修复面积任务全面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力争达到100%,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三、工作任务
(一)加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
建立完善常态化监管体制和高效管控机制,巩固禁烧成果,强化各镇(街道)秸秆禁烧主体责任,建立网格化监管制度,加强卫星遥感、“蓝天卫士”系统及无人机等应用,人防和技防有效结合,进一步遏制随意焚烧秸秆现象,努力保持夏秋“零火点”目标,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得到有效管控。
牵头单位:禁烧办
责任单位:能源站、农技中心、植保站、种子管理站、
农产品质检中心、园艺站、农经站、农广校
进一步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到2020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平均达到90%以上。
牵头单位:能源站
责任单位:畜牧技术推广站、农技中心、园艺站、
种子管理站、烟办
(二)积极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2018年—2020年,围绕“精、调、改、替”四大技术路径,重点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种植结构调整、有机肥替代、示范带动以及信息服务等5大行动,积极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适时发布主要农作物施肥大配方,引导企业按方生产,指导农民按方施肥;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行动,引导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多种方式积造施用有机肥;集成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实现良田良种良水与良法配套,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深化测土配方施肥基础研究,更新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2018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81%,化肥利用率达到38%;2019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85%,化肥利用率达到39%;力争2020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化肥利用率达到40%。
牵头单位:农技中心
责任单位:园艺站、烟办
(三)有效开展农药使用零增长计划。2018年—2020年,加大绿色防控力度,加强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推动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强化农药科学使用技术宣传与培训,有效开展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计划。加强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农药减量增效助剂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强化生态调控措施、物理防控技术、高效智能施药机械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以政府购买服务为重点,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快速发展;强力推动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病虫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基地、绿色防控示范区等各级各类示范区建设,集成全程解决方案,优化全程绿色植保技术体系,扩大核心区域,强化示范带动。2018年,全市主要粮食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7%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27%以上,全市农药利用率达38.5%以上;2019年,全市主要粮食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8%以上,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28%以上,全市农药利用率达39%以上;2020年,全市主要粮食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30%以上,全市农药利用率达40%以上。
牵头单位:植保站
责任单位:农技中心、园艺站、烟办
(四)大力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强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改进养殖场通风环境,提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减少氨挥发排放。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要配套建设与养殖规模相适宜的粪便污水防渗防溢流贮存设施,以及粪便污水收集、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积极引导散养密集区实行畜禽粪便污水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利用。畜禽养殖废水不得直接排入水体,排放应达到国家和地方要求。巩固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整治成果,防止反弹。2018年,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配套率达80%以上,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68%以上;2019年,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配套率85%以上,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0%;2020年,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95%以上,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
牵头单位:畜牧科
责任单位:畜牧技术推广站
(五)扎实推进水产养殖污染防治。以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现代渔业为目标,坚持突出重点、科技先行、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典型示范、宣传引导,扎实推进水产养殖面源污染防治,努力实现节水、减药、减排。2018年—2020年,进一步加强水产健康养殖力度,减少尾水排放;指导养殖户科学合理用药;争取中央和省财政资金,加强保护渔业生态环境。
牵头单位:渔政局
责任单位:渔政局、渔业技术推广站
(六)推动废弃农膜回收利用、探索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机制。
加大农用地膜新国家标准宣传贯彻力度,鼓励使用加厚地膜,严禁生产和使用厚度0.01毫米以下地膜,鼓励利用生物可降解农膜。会同质监、工商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不合格地膜,加强源头控制。按照突出重点、示范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围绕回收、处理、奖补政策方案制定,加快推进农田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到2020年,力争实现废弃农膜全面回收利用。
责任单位:种子管理站、园艺站、烟办
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管理,充分运用农业部农药管理信息平台,全面支撑农药监管工作。推行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执行农药使用记录制度。被限制使用的农药,其经营者要为农药使用者提供用药指导,并逐步提供统一用药服务。
依照《农药管理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积极配合环保部门做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坚持谁生产谁负责、谁销售谁回收、谁使用谁交回的原则,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负责、农户参与、市场驱动,实现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利用,积极探索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机制。
牵头单位:种子管理站
责任单位:农技中心、植保站、园艺站、烟办、能源站
(七)强力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
1.推进实施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自2019年起,逐步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以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为依据,参考现有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数据,将耕地划分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严格管控类。对优先保护类耕地通过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等措施,依法严格保护;对安全利用类耕地开展治理与修复、农艺调控和替代种植等安全利用措施;对严格管控类耕地划为特定农产品禁产区,实施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防范耕地环境风险。2020年10月底前,完成全市耕地类别划分。
牵头单位:能源站
责任单位:农业科、农技中心、园艺站
2.积极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依据农业部待出台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指南》,全面加强宏观技术指导,制定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采取增施有机肥、钝化剂、阻隔剂、改良剂及种植绿肥等农艺调控和替代种植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
牵头单位:能源站
责任单位:农技中心、园艺站
指导建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专业化服务组织。以现有农业服务组织为依托,指导建立投入少、成本低、效果好的专业化服务组织,统一组织实施农艺调控和替代种植措施,实现耕地安全利用专业化和标准化。加强对农民、农民合作社的技术指导和培训。2018年年底前完成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生产性服务组织建设。
牵头单位:农经站
责任单位:科教科、农技中心、园艺站、乡企中心、能源站
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实施风险管控与应急处置。强化安全利用类耕地产出的可食用农产品质量检测。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逐步提高检测能力。制定超标农产品应急处置预案,对受污染耕地开展风险管控和治理期农产品临田检测。严禁污染物超标农产品进入流通市场。
牵头单位:农产品质检中心
责任单位:农技中心、园艺站、种子管理站、能源站
3.稳妥开展受污染耕地的治理与修复。以保障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分类施策、农用优先,预防为主、治用结合,开展耕地污染治理与修复。2018年全面完成全市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任务,2019至2020年,加强治理修复耕地管控,对原有修复效果进行巩固和提升。到2020年10月底,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牵头单位:能源站
责任单位:发展计划科、农技中心、种子管理站、园艺站
4.依法开展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对严格管控类耕地的用途管理,依据农业部待出台的《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划分技术规定》,研究制定我市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划定技术方案,依法划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
牵头单位:能源站
责任单位:发展计划科、农产品质检中心
推进落实种植结构调整。在耕地重度污染区域,严禁种植超标食用农产品,及时采取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措施。研究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加大对结构调整产业链的扶持,激发农民实施结构调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农民自愿退出重度污染耕地农业生产。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区等区域,探索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确保试点成果可复制、可推广。2020年10月底前,全面完成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任务。
牵头单位:农业科
责任单位:政策法规科、农技中心、园艺站、能源站
将严格管控类耕地纳入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范围,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支持政策,保证退得出、稳得住,切实保障农民受益不降低。严格控制严格管控类耕地转用,确实需要转为建设用地的,要根据有关规定经过严格审批。对严格管控类耕地实施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无法调整的,调为未利用地。2020年10月底前,全面完成重度污染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任务。
牵头单位:发展计划科
责任单位:能源站、农技中心、园艺站
(八)加强农产品污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做好耕地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制定超标农产品应急处置预案,对受污染耕地按照国家要求开展风险管控和治理期农产品临田检测,对发现的超标农产品及时与市相关部门沟通进行处置,确保其不流入市场。
牵头单位:农产品质检中心
责任单位:能源站、农技中心、园艺站
(九)提升农田生态化水平。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计划,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和沃土工程,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环保标准规范,将生态建设与农业投入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加快推进河流沿岸和湖泊周边生态农业开发,大幅减少农田耕作、换茬过程中扬尘污染,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优良和农民富裕双赢。
牵头单位:发展计划科
责任单位:农业科、农技中心、园艺站、能源站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局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局属各相关单位要明确环境污染防治相关责任人,明确工作要求,细化任务清单,把握时间节点,研究落实措施,组织制定环境污染防治年度工作计划和措施。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全力以赴把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抓紧抓实,坚决打赢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
(二)注重科技支撑。依托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等,整合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突出绿色发展导向,开展协同创新,加强低耗、生态、节本、安全、优质循环等方面的科技攻关,合理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产品产地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技术瓶颈问题,不断提升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水平。
(三)严格监督考核。局办公室和纪检室将对各单位承担的各项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开展督导检查,对督导中发现的问题,加强督促整改,确保按时完成各项任务。对因行动不力,未按时按质完成任务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工作被省、市批评造成重大影响的将严格追究责任。
(四)加大资金投入。各单位要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和市财政资金投入,制定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确保专款专用,并通过政府投入带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逐步形成市场化多渠道的污染防治投入机制,有效促进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附件:济源市农牧局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工作台账
附 件
济源市农牧局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工作台账
主要任务 | 工作内容 | 牵头单位 | 责任单位 | 责任 领导 | 责任人 | 单位职责 | 完成时限 |
加强秸秆禁烧监管 | 建立完善常态化监管机制,人防和技防相结合,保持夏秋“零火点”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得到有效管控。 | 禁烧办 | 能源站 农技中心 植保站 种子管理站 农产品质检中心 园艺站 农经站 农广校 | 高文红 | 李新旗 潘进军 孙红霞 刘学书 尚光贞 赵兴华 段德龙 李金凤 | 起草印发文件、下乡督导、蓝天卫士监控。 | 2018-2020年持续开展 |
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 推进秸秆“五料化”综合利用,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 能源站 | 畜牧技术推广站 农技中心 园艺站 种子管理站 烟办 | 高文红 | 李新旗 韩金枝 潘进军 赵兴华 刘学书 王伟光 | 秸秆“五料化”综合利用及技术宣传指导。 | 2018-2020年持续开展 |
积极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 | 2018年-2020年,围绕“精、调、改、替”四大技术路径,重点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种植结构调整、有机肥替代、示范带动以及信息服务等5大行动,积极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 | 农技中心 | 园艺站 烟办 | 张丽君 | 潘进军 赵兴华 王伟光 | 2018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81%,化肥利用率达到38%;2019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85%,化肥利用率达到39%;力争2020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化肥利用率达到40%。 | 2018-2020年持续开展,完成分年度目标 |
有效开展农药使用零增长计划 | 2018-2020年,加大绿色防控力度,加强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推动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强化农药科学使用技术宣传与培训,有效开展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计划。 | 植保站 | 农技中心 园艺站 烟办 | 张丽君 | 孙红霞 潘进军 赵兴华 王伟光 | 2018年,全市主要粮食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7%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27%以上,全市农药利用率达38.5%以上;2019年,全市主要粮食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8%以上,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28%以上,全市农药利用率达39%以上;2020年,全市主要粮食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30%以上,全市农药利用率达40%以上。 | 2018-2020年持续开展,完成分年度目标 |
大力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 强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改进养殖场通风环境,提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减少氨挥发排放。 | 畜牧科 | 畜牧技术推广站 | 高文红 | 杨红先 韩金枝 | 2018年,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配套率达80%以上,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68%以上;2019年,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配套率85%以上,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0%;2020年,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95%以上,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 | 2018-2020年持续开展,完成分年度目标 |
扎实推进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 推进水产养殖面源污染防治,努力实现节水、减药、减排;开展网箱养殖排查,取缔非法网箱养殖。 | 渔政局 | 渔政局 渔业技术 推广站 | 李军 | 原渊 | 2018年-2020年,进一步加强水产健康养殖力度,减少尾水排放,积极创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推进鱼病医院建设,指导养殖户科学合理用药;争取中央和省财政资金,加强保护渔业生态环境。 | 2018-2020年持续开展 |
推动废弃农膜回收利用 | 加大农用地膜新国家标准宣传贯彻力度,鼓励使用加厚地膜,严禁生产和使用厚度0.01毫米以下地膜,鼓励利用生物可降解农膜。 | 种子管理站 园艺站 烟办 | 王地动 张丽君 李军 | 刘学书 赵兴华 王伟光 | 按照突出重点、示范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围绕回收、处理、奖补政策方案制定,加快推进农田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到2020年,力争实现废弃农膜全面回收利用。 | 2018-2020年持续开展 | |
探索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机制 | 积极配合环保部门做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坚持谁生产谁负责、谁销售谁回收、谁使用谁交回的原则,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负责、农户参与、市场驱动,实现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利用,积极探索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机制。 | 种子 管理站 | 农技中心 植保站 园艺站 烟办 能源站 | 王地动 | 刘学书 潘进军 孙红霞 赵兴华 王伟光 李新旗 | 充分运用农业部农药管理信息平台,全面支撑农药监管工作。推行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执行农药使用记录制度。被限制使用的农药,其经营者要为农药使用者提供用药指导,并逐步提供统一用药服务。 | 2018-2020年持续开展 |
推进实施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 | 以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为依据,参考现有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数据,将耕地划分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严格管控类。 | 能源站 | 农业科 农技中心 园艺站 | 高文红 | 李新旗 杨璋栓 潘进军 赵兴华 | 对优先保护类耕地通过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等措施,依法严格保护;对安全利用类耕地开展治理与修复、农艺调控和替代种植等安全利用措施;对严格管控类耕地划为特定农产品禁产区,实施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防范耕地环境风险。 自2019年起,逐步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2020年10月底前,完成全市耕地类别划分。 | 2018-2020年持续开展,完成分年度任务 |
积极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 依据农业部待出台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指南》,全面加强宏观技术指导,制定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 | 能源站 | 农技中心 园艺站 | 高文红 | 李新旗 潘进军 赵兴华 | 采取增施有机肥、钝化剂、阻隔剂、改良剂及种植绿肥等农艺调控和替代种植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 | 2018-2020年持续开展 |
指导建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专业化服务组织 | 以现有农业服务组织为依托,指导建立投入少、成本低、效果好的专业化服务组织,统一组织实施农艺调控和替代种植措施,实现耕地安全利用专业化和标准化。加强对农民、农民合作社的技术指导和培训。 | 农经站 | 科教科 园艺站 农技中心 乡企中心 能源站 | 王地动 | 段德龙 王爱根 赵兴华 潘进军 吴五一 李新旗 | 2018年年底前完成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生产性服务组织建设。 | 2018年12月 |
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实施风险管控与应急处置 | 强化安全利用类耕地产出的可食用农产品质量检测,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逐步提高检测能力。 | 农产品质检中心 | 农技中心 园艺站 种子管理站 能源站 | 卢多新 | 尚光贞 潘进军 赵兴华 刘学书 李新旗 | 制定超标农产品应急处置预案,对受污染耕地开展风险管控和治理期农产品临田检测。严禁污染物超标农产品进入流通市场。 | 2018-2020年持续开展 |
稳妥开展受污染耕地的治理与修复 | 以保障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分类施策、农用优先,预防为主、治用结合,开展耕地污染治理与修复。 | 能源站 | 发展计划科 农技中心 种子站 园艺站 | 高文红 | 李新旗 张化平 潘进军 刘学书 赵兴华 | 2018年全面完成全市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任务,2019至2020年,加强治理修复耕地管控,对原有修复效果进行巩固和提升。到2020年10月底,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 2018-2020年逐年实施 |
依法开展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 | 加强对严格管控类耕地的用途管理 | 能源站 | 发展计划科 农产品质检中心 | 高文红 | 李新旗 张化平 尚光贞 | 研究制定我市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划定技术方案,依法划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 | 2018-2020年持续开展 |
推进落实种植结构调整 | 在耕地重度污染区域,严禁种植超标食用农产品,及时采取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措施。 | 农业科 | 政策法规科 农技中心 园艺站 能源站 | 张丽君 | 杨璋栓 刘会军 潘进军 赵兴华 李新旗 | 研究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加大对结构调整产业链的扶持,激发农民实施结构调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农民自愿退出重度污染耕地农业生产。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区等区域,探索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确保试点成果可复制、可推广。2020年10月底前,全面完成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任务。 | 2018-2020年持续开展 |
将严格管控类耕地纳入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范围 | 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支持政策,保证退得出、稳得住,切实保障农民受益不降低。 | 发展计划科 | 能源站 农技中心 园艺站 | 张正敏 | 张化平 李新旗 潘进军 赵兴华 | 严格控制严格管控类耕地转用,确实需要转为建设用地的,要根据有关规定经过严格审批。对严格管控类耕地实施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无法调整的,调为未利用地。2020年10月底前,全面完成重度污染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任务 | 2018-2020年持续开展 |
加强农产品污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 做好耕地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 农产品质检中心 | 能源站 农技中心 园艺站 | 卢多新 | 尚光贞 李新旗 潘进军 赵兴华 | 制定超标农产品应急处置预案,对受污染耕地按照国家要求开展风险管控和治理期农产品临田检测,对发现的超标农产品及时与市相关部门沟通进行处置,确保其不流入市场 | 2018-2020年持续开展 |
提升农田生态化水平 | 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计划,将生态建设与农业投入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 发展计划科 | 农业科 农技中心 园艺站 能源站 | 张正敏 | 张化平 杨璋栓 潘进军 赵兴华 李新旗 |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和沃土工程,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环保标准规范,加快推进河流沿岸和湖泊周边生态农业开发,大幅减少农田耕作、换茬过程中扬尘污染。 | 2018-2020年持续开展 |